义乌蜀墅塘:古代水库的雏形
说起古代水利工程,就不得不提四川境内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早在2000年,它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在义乌佛堂镇后塘村附近,有一处古代水利工程,名叫蜀墅塘,它与都江堰异曲同工。它距今已有826年。多年来,后塘王氏始祖、蜀墅塘建造者王槐的三十二世孙王红晓一直在奔波,他要将这处王氏祖先建造的水利工程申报文化遗产。
义乌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义乌市地方史办公室傅健说,蜀墅塘始建于南宋,是义乌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与王氏家族有关。据王氏家族的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1099年,逝于1196年,活到了98岁。他的父亲叫王汾,王汾的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其祖上因王淮被追授一品大员,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
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卿兼翰林学士,他为官清廉,直到86岁才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这是1184年。
两年后,王槐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修造蜀墅塘。
为什么要修蜀墅塘?王红晓说了一个后塘王氏后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1186年的夏秋之际,义乌发生一场大旱灾,庄稼田里的泥土发白变硬,裂开了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大口子,地里连棵小草都活不下来,别说是庄稼了。
王槐想起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筑起都江堰,使得四川中部成为富庶之地、天府之国。他希望能以此为榜样,筑蜀墅塘,造福于民。于是,王槐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被皇帝封为“塘神”。
王红晓说,名字当中的“蜀”字,或多或少与都江堰有关联。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
要缓解干旱之困,则必须要有水。如何能留住天上的水,则是摆在王槐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时,出现一个老道士,他叫康候,是王槐的老友。
王槐和康候通过勘察、选址,最终定址塘山,是为了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
古代水库的雏形
蜀墅塘大坝设计结构精妙,主堤选址与飞来山呈37度角,以缓解流水对大坝的冲击。大堤为石块泥土夯筑,里面遍设松木桩,横松木为骨,砌石为堤面。特别是主堤中央底部,设计有硎井,可以根据下游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和功能国内罕见。主堤东侧为东砌,宽10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三枧分别叫做横塘枧、清丝枧和叁枧,后朝又增建了官枧。清丝枧利用天然岩石建筑了数丈高的拦截坝,分筑三条引水渠,并利用水力凿有水碓。
这种设计先进到什么地步?在解放后,现代人还是以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为基础,在此建起了小型发电站。就是因为设计巧妙,蜀墅塘与都江堰一样,历经浩瀚的历史长河,依然屹立不倒,仍在发挥作用,滋润着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农田。因为有科学的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管理方式,近年来,吸引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挺皓、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工程学院黄培岭教授、奚雪松教授和著名古水利专家谭徐明等专家学者的关注。
著名古水利专家谭徐明曾在谈及蜀墅塘的价值时说:“可以说蜀墅塘是古代水库的雏形,它的很多工程技术是后人筑造水库的榜样。如果蜀墅塘建造年份超过日本峡山池,那么蜀墅塘将是此类水利模式的世界第一。”
宋濂等众多名人“眷顾”蜀墅塘
历经沧海桑田,蜀墅塘现在的水面面积比以前略有缩小,解放后,人们在它的北面又建了一个现代水库,集水面积达到了24.6平方公里。
蜀墅塘的管理工作,由蜀塘王氏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水。值得称道的是,数百年来,王氏家族延续了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在后塘村王氏宗谱和《义乌县志》、《浙江通志》上都有记载。
自古以来,蜀墅塘不但在水利设计上很先进,在文化上也很“大牌”。“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朱丹溪、宋濂等不少文化名人的造访和关注,留下诗词、美文,让它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福建霞浦义乌城隍庙 见证义乌兵抗倭伟绩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