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源流研究
http://www.ywxc.com/ 2011-6-15 19:41:37 来源:义乌乡村在线 点击:
内容提要: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三郡望堂号 【郡望】: 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 3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4琅邪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四 历史名人 1 徐树铮:江苏萧县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等职。 2 徐锡麟:浙江阴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抓,英勇就义。 3 徐润:广东香山人,清朝时买办。 4 徐渭: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5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6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较为突出。较早从窦马利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我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积极推动者。著有《农政全书》,主译《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 7 徐淑:陇西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8 徐稚:今江西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9徐安真:中唐时重臣。安禄山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湖南汨罗与平江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我现有一部自安真公开始的徐姓家谱。我现有一部〈东海明恕堂〉的徐氏族谱。本人系山东栖霞大庄头徐家村人,全村皆为徐氏居民。徐吉泽:甘肃民勤人,民勤二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徐哲:徐吉泽之子,红英小学学前班班长兼学习委员徐君颍:广东三水,全村皆为徐氏后人。
浙江金华下金山村徐氏是从浙江武义迁入,在这之前盼告! 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淫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注:音巧,忧愁,凄怆。]然者,虽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细身粗的大木棒,此为动词,意为敲,击。]牛而祭,其吐之矣。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只[注:只,副词,不过,仅仅。]一体耳。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夺,推测,估量。]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长。引申为顺从长上。]之心油然生。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注:音纽,习以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为更换。]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之绳绳[注:绳绳,戒慎的样子。],庆延瓜瓞[注:瓜瓞,大者为瓜,小者为瓞。典出《诗经》,有’绵绵瓜瓞’之说。]之绵绵,一续再续,以及无穷。后之人当更有任其责者,非章之所敢之矣。裔孙由廪贡[注:廪贡,即贡生。]即选训导献章顿首撰同治十二年[注:公元1873年。]岁次癸酉村月上浣[注:上浣,上旬。]谷旦[杜靖注:即良辰。]徐氏族谱诗七言十韵 徐氏原籍属淮安,太平又自芦塘迁。始祖讳堂初择里,东郡东鲁两支传。长支一子丁渐少,二支绵绵四派延。昆玉鸿名从景起,景元景注①荣芳环联。守达成排原并列,达成第后守兄先。惟有五世皆单字,继此秉甲互异焉。登甲南徙西张村,德希泽鹏清献连。希辈永康鹏汝献,行峰麟次注②均改添。宝男之下复家孙,尊卑次序俱井然。上下统计十四代,他日重续又何年。献章记希游参修裔孙宝贤敬书注①:“景元景荣芳环联”一句,少第二个景字,本人添。注②:“行峰麟次均改添”一句,本人妄加次字。徐氏族谱又序徐氏之始大公讳明辅,公原籍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据徐敏生注:东海郡,今山东、江苏交界处,郡府在现郯城县,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长史(二世)。
楚汉争峰,吾祖即罢官来回避秦乱,隐居海东云台山西坡徐家太平[注:未名将太平改为大。]村(俗说当路),老守田园,修立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历代保存。至大宋末年,皇帝昺[注:音丙,宋朝末代皇帝,公元1278-1279年。]世乱,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敬奉楼上。斯时,盗贼蜂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不暇[注:音霞,旧读虾。]他顾,因而谱被火焚失。先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修谱无法,大家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之始祖善堂公生子一人,名从圣公。公又生子二人,长子元文,次子元武公。元文公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即迁山东诸城县凤敦之始祖也),改名单字聚字,复初公是也。元武公生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仁龙公生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即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村之始祖)。智龙生子一人宣公。惠龙公生子一人?[注:查无此字,自造]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公等逃到一棵大树下,计画[注:谋划。]分散而逃,以免同伴被害。公等议定后会以何作凭,及后人叙过知系近支嫡派。公等仰面而叹分难之苦,不知后会何时,见树上有喜鹊巢一个,公等见景生情,均议定以喜鹊窝为计[注:同记。],并嘱后世知,系由喜[注:“喜”字,未名添加。]鹊窝而来者即[注:“即”字,未名添加。]是近支嫡派也。再叙洪军赶散之由。有宗人徐寿辉率部占据东海郡。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后[注:“后”字,未名添加。],不当僧人,离寺招集英雄据守一方。后又率部来投徐寿辉部,一同义举。后因双方意见不合,发生恶感,竟将朱元璋之军全部改编,实欲害朱,以免后患。朱先觉其不良,竟乃脱祸潜逃,后与郭子兴、李文忠、徐达等,赖诸将用命,夺据金陵称帝。二年[注: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政治达东海,帝旨下令徐寿辉率全部来降,辉恐帝记恨前仇,不敢来降,率部保守境土,坚持不降。帝[注:指朱元璋。]三令五申,奈辉势不敌,即瓦解。因此,郡民遭洪军赶散之难(俗说洪军[注:洪军,指朱元璋的部队。因明祖朱元璋开国国号洪武。]赶散即此之谓也)。吾先祖同遭洪军难,东西南北迁逃,各自图安,世代年远,支派繁衍。失迷者更夥[注:音火,即伙的繁体,意为多。],虽嫡支近派视同路人。一脉失迷,真正可叹!木有本水有源,何况人乎!吾等有见及此,自民国十七年[注:公元1928年。]春,约族人在赣榆县城内治鑫弟宅内,开全族会议,重修宗谱,以免支派永远。经诸族人赞成,当推选徐氏修谱办事处,正副主事,常务监视二人,调查员二人,财政股二人。蒙委余任调查员之责,即赴各县诸宗家处,调查世系行辈,叙清登册。年余,调查竣,共加入总谱者数县。复委余任编辑之责,录书谱册者五六人,计年余始完竣,即赴赣榆县署前怀人书[注:“书”字,未名添加。]局石印。未半,因事变城陷,幸预计将谱稿运邑[杜靖注:邑,指赣榆城。]北钱家疃村密存徐贞祜窖藏,幸无损失。又拟定南北流一大行,排行字五十个,字起系明辅祖六十七世孙。排行字开列于后。文明(德化)进大同,福国保安(天)泰。云风肇其光,庆新周万代。时贤广济美,循声自英迈。家在苏鲁兴,孔繁一世界。怀祖念厚图,群宗博以爱。以上排行字系诸城参游场六十六世士湘字次清任濮阳县公安局长,余去信令撰此排行字,油印五本,邮局邮来,于首以俾永垂不迷。凡我宗[注:此处未名加家字。]堂号一律东海堂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注:公元1945年。]三月二十三日六十六世孙桐轩沐手敬书附注:徐家太平村清字辈系六十六世,献字辈是六十七世,与文字辈同辈,依此即知称呼了。保徐太平村始祖原籍淮安,太平又自芦塘复湖迁至此处。
先秦时期
西周穆王时,徐偃王率领东夷诸国作乱,被周穆王打败,徐偃王弃国出走,数以万计的徐人跟随他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即从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北迁至今江苏徐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徐国陆续分衍出群舒诸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群舒就是群徐。别部离开它们的宗邦,还带着旧日的名字:住在蓼地的就叫舒蓼,也就是徐蓼;住在庸地的就叫作舒庸,也就是徐庸。这一群带舒名的小部落全是从徐方分出来的支部。离开宗邦的时候稍久,所用的字体也许小有不同,由不同的字体记出,群徐就变成了群舒。这些部落也各有君长,但是全奉徐为上国。”与徐偃王北上徐州相反,群舒诸小国从故国分出来后,由今江苏泗洪县和安徽泗县一带南下,在今长江北岸的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又分别被楚国灭掉,形成舒氏、舒子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鸠氏等姓氏。
今淮河北岸的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县是徐人的祖居地。在徐国灭亡之前,徐人以其祖居地为中心,在长江以北不断地南北迁移。大致以淮河为中轴线,向北到达江苏徐州乃至山东曲阜,向南到达安徽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主要分布于淮河中下游流域,局限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
徐国灭亡后,其遗民分迁多处:
1.一支徐国遗民向北,再一次迁入山东地区,在那里繁衍发展之后,又逐渐向西迁移,进入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地区。《春秋左传》中所见的徐姓人有昭公23年的邾臣徐钮和僖公17年的齐妃徐赢,邾国和齐国都在今山东地区。战国时期鲁仲连的老师徐劫、孟子的弟子徐辟、东海贫妇徐吾、著名的美男子徐公,都是齐国人,这说明先秦时期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徐人的主要分布区。而《庄子》一书所载的徐无鬼,是战国时的一个隐士,曾是魏国缗山人。《战国策·燕策》所载的徐子为宋外黄人,善制利刃的徐夫人为赵国人。魏国、宋国在今河南省,赵国在山西、河北省,这正是徐人由东部沿海向西迁移明证。南朝齐王险所撰《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其中前四个均在山东,最后一个在河南,这与先秦时期徐姓的迁徙不无关系。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章禹的13世孙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姓人已西迁到陕西关中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
2.一支遗民随徐君章禹来到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天的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
3.徐国故地被吴国吞并后,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了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如据《左传》所载,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里的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
4.一支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5.一支遗民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这一支徐人到了唐代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6.一支遗民继续南迁,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she)族,也称畲民、畲客或佘民。徐和畲古音相近。另据《路史》记载,钟离氏是徐人的支族,后代称钟氏,畲族中有不少钟姓,大概就是徐族支族钟离氏的后裔。
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徐姓人虽然也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其主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正是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的。
徐吴灭亡之后,徐子章禹的13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当了秦庄襄王的宰相。秦始皇时的徐福也正是从徐姓的祖居地鲁南、苏北沿海一带东渡日本,远播海外的。
秦汉时期的徐姓名人尤以今山东地区最为众多,如秦朝为秦始皇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西汉的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徐宣,东汉的徐业、徐岳等都是山东人,这为徐姓后世众多的山东郡望,诸如东莞、琅玡、高平、瑕邱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东汉的徐防为安徽濉溪人,徐璜为江苏睢宁人,徐谬为江苏扬州人,徐栩为浙江嘉兴人,徐稚为江西南昌人。另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东汉桓帝时,第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府(今南昌市);第二世祖徐洎(ji),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县;第三世祖徐永居浙江绍兴,徐盛居江西南昌,徐奇居苏州新阳县,徐洪居浙江信安,徐樊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这些分布于江浙一带的徐姓人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后的东海、长城、于潜等郡望。
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徐姓人从东部沿海西迁至关中地区,如秦人徐诜,西汉虢(今陕西宝鸡)人徐敖、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徐干等。因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关中,一部分徐姓人为了做官西迁关中。另外,秦汉两代都曾大迁关东的豪右到长安周围,如东汉琅玡(今山东胶南)人徐业成了扶风(今陕西凤翔)大儒,正是这种迁移的明证。由于后世徐姓人不断向关中迁移,于是形成了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此外,这一时期徐姓人还有播迁于今天津、甘肃、广西、福建者。
这一时期,徐姓人向外播迁的主要原因是纷繁不息的战乱。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交争,西晋末年,历时十六年的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又发生了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5今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夺取政权,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并不断南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徙持续时间长,迁徙规模大,范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
一部分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的人民,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他们辗转迁徙,沿汉水流域顺流而下,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地区,最远的沿湘水逆流而上,到达桂林,沿西江移入广东的中部或西部门
一部分居于今河南、河北的人民,被称为“司豫流人”,他们沿汝水而下长江,渡过长江后,迁于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或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江苏的中部,或沿赣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带。
一部分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民,被称为“青徐流人”,他们也辗转迁徙,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后分布于太湖地区,更远的则到达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东晋以至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上层人物多出于这一支移民。
徐姓人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之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为最多。如三国魏东莞(今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今河北涿郡)人徐宣都
曾避难江东,三国吴徐盛原为琅玡人,后避居吴地,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县)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成为当地望族;梁朝的徐文盛本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和父亲徐庆率领宗族一千多人渡江南下,做了梁朝的高官;北魏徐謇本是东莞人,后来南迁并定居丹阳(今江苏南京)。
这些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和人民,大多相聚而居,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之矛盾,以巩固其政权。东晋初期,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侨立琅玡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仍集中在黄河流域,历次战乱也因此多发生在这一地区,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多又是未被开发的荒芜之地,这便成为徐姓南迁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时期的徐姓南迁可分为三次,第一次发生在隋末唐初,在隋末政权更替过程中,各种势力交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被迫南迁,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徐姓人。特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敢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繁、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后在陈政之子陈元光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六十四姓、七千余人,他们全落籍于福建,这六十四姓中便有徐姓。
徐姓人的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洛阳、长安,并派其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蹂躏,死于战乱和大批南迁的众人使中原人口锐减。中原不少徐姓人也在这些动乱中被迫迁居南方。
徐姓人的第三次南迁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他们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879年)进入岭南,攻克了广州,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然后起义军又北伐,经过湖南\湖北向北攻克洛阳后,接着西取长安。黄巢起义历时十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起义大军来到南方,一部分便在当地落籍。
宋至近现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占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次迁徙,规模庞大,一批徐姓人也随之由江北迁居江南。在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徐姓人又从江浙一带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记载,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代又移居到长乐,后又分迁至程乡、东石、义化等地。
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和平徐族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迁居和平县。《蓝田徐氏族谱》记载,蓝田徐氏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揭阳蓝田。
徐姓人入台始于明末。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徐孚远于明末永历十八年(1665年)最早迁居台湾,次年徐远入垦台湾大糠榔西堡糠榔庄。永历二十八年(1675年),一位叫徐阿华的福建渔民因出海捕鱼时遭风暴而漂流到台湾,后来回乡邀本族6人迁居台湾旗后(今高雄市),并在台湾建妈祖宫,成为徐姓人入垦台湾的开基先人。此后,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和同安人徐里树等,分别入垦台湾新竹的红毛港、员山顶、茄董坑等地。乾隆年间,又有徐树芳入垦新竹关西镇,徐熙拱开垦今桃园大溪墩,陆丰人徐翼鹏等率领客家移民分垦新竹南势、四脚亭等地。入垦台湾的徐姓人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初多在新竹一带落户,以后逐渐南迁。现今台湾的徐姓人几乎一半以上聚居在新竹、苗栗两个地方。他们在台湾繁衍发展,成为现在台湾第22大姓。
徐姓人大约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开始远播海外,海外徐姓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等地,生活在海外的徐姓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勇敢和勤劳在各地开拓进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宗亲会的形式保持着联系,定期召开宗亲大会,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迁入香港
香港先秦时属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平定南越,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香港地区属南海郡下四县之一的番禺管辖,东晋之后归宝安县,唐代之后为东莞县治下,明朝神宗万历元年 (1573)从东莞划出,另立新安县,香港地区归新安县管辖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有文字可考的内地向香港移民,大约是在东晋时期。此后,较大规模的移民是在宋代。徐姓移人较晚,直到明朝末年,方才有徐姓移人。早期移人的徐姓之人原籍为江西南昌,经广州、新安(今宝安)、深圳进入香港地区。主要居住在大屿山的石壁、梅窝,新界的攸田村等处。
清朝初年,为了切断东南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张煌言等反清队伍的联系,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和“迁界令”,不仅不准沿海居民出海捕鱼与贸易,还必须内迁50里,香港地区基本属于迁界范围,村庄田宅,悉被焚弃。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清政府平定台湾之后,方才宣布废止“迁界令”。第二年,朝廷下诏鼓励农民人迁垦殖,迁入者大多为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民,部分原住民和前代居民也相继迁回故土,重建家园。随着人口增加,也有分迁邻近地区,开村立业。徐姓之人仍然迁入较晚,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方才有人迁人,迁入路线与明末相同,仍然在大屿山梅窝居住。
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战以后,香港发展很快,目前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大陆历代移民的辛勤努力,当然也包括徐姓移民的功劳。在香港的徐姓成功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推香港立法院主席范徐丽泰,其他著名的有香港三水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的徐侠飞、佛山市港澳委员徐克海、企业家徐影三等。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最新研究证明,即使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同胞,也与大陆沿海居民有着同源关系。也就是说,高山族同胞是上海地区古代百越族的后裔,这个结论是通过现代 DNA技术获得的。高山族之外的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是从大陆的陕西、广东、福建去的,尤以福建居多。有人对福建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民台湾最早的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明末清初,大陆居民迁移、开垦台湾共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天启年间,泉州、漳州一带贫民迁居台湾达3000多人,崇祯年间又有数万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移民。第二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跟随郑成功而去的。第三次是清初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郑氏政权,开放海禁,自此之后,移民人数多达数十万。
迁入台湾
徐姓入台较晚,最早是在南明期间,主要是从福建、广东两地迁人,而福建、广东两地徐姓,又大多是由江西迁来。
有关徐姓入台,有多种说法。
据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介绍;徐氏入台,多迁自福建、广东两省。入台后最初多在新竹一带,然后逐渐南迁。如今台湾的徐姓人士则以新竹、苗栗两地较多。徐姓最早入台的记载,是南明永历二十八年(1674),福建渔人徐阿华出海捕鱼,遭遇风暴,漂流到高雄的旗后—,后回乡又邀同乡6人迁居该地,并建成妈祖宫。清朝初年,泉州人徐公演入垦台北县的汐止镇,雍正年间,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徐里树等分别入垦新竹县的红毛港、员山顶、茄冬坑等地,乾隆年间,徐树方入垦新竹县的关西镇,徐熙拱入垦桃园县的大溪(土乾),广东陆丰人徐翼鹏等率客家籍移民分别入垦新竹县的南势、四脚亭等地。
另据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介绍,徐姓为目前台湾第 20大姓,大约有人口2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桃园县、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新竹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区为台北县的新庄、板桥、台北市的松山区、大安区、苗栗县的苗栗镇。徐姓最早入台时间是南明永历十九年(1665),福建诏安人徐远入垦嘉义县的朴子。徐氏在台湾的家族堂号有东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均有郡望堂号,其中东海为发祥之郡堂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为望出之郡堂号。然而,据《台湾通史》介绍,徐姓最早入台的当推徐孚远。徐孚远,字间公,号复斋,松江华亭人,万历年间首辅徐阶曾孙,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曾与同乡夏允彝、陈子龙组织几社,以道义文章闻名于时。李白成起义波及江浙一带时,徐孚远与陈子龙等组织民军,保境安民,清军人关后,又加入抗清队伍,后归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徐孚远也随军前往,受到郑氏礼遇甚厚。最后在台湾去世。在台曾生一子,清朝收复台湾后,孚远子徐永贞扶梓送回老家松江,未及下葬,子安死。也有一种说法是徐孚远未去台湾,永历十七年(1663),清军攻破恩平,孚远逃人饶平山中,后藏匿于广东提督吴六奇府中直至去世。
有清一代入台的徐姓先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依据有关家谱资料,可以大致归纳出,来自福建的主要为漳州府、泉州府、汀州府等处。漳州主要来源于诏安、南靖两县。除徐远之外,雍正年间,诏安人徐永资、徐天生入垦台北的板桥。乾隆初年,南靖人徐充入垦台中的雾峰,徐温和、徐光杰入垦今桃园市,徐管生入垦桃园的芦竹。乾隆末年,徐本端入垦新竹的关西,徐挝入垦今桃园市,徐云、徐文(髻-吉+参)入垦桃园的芦竹,徐日兴入垦桃园的龟山,徐团贵入垦桃园的八德。道光年间,徐再科、徐文端入垦今桃园市,徐阿吉入垦桃园的大园。同治年间,泉州府安溪县徐心匏入垦今台北的大安区。咸丰年间,汀州府永定县徐腾云入垦台中的石冈。
广东入台的徐姓主要来源于嘉应州(今梅州地区),其中尤以镇平(今蕉岭)的徐云崖派徐姓居多。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东汉桓帝时,一世祖徐樨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泊迁浙江龙游,三世时则分迁浙江绍兴、江西南昌等地。三国时,八世祖徐陵居东海,宋末传至徐一郎,由江西石域迁福建上杭,徐二郎,迁福建连城。元代时,这个家族全面迁移广东,如徐福禄、徐寿春迁居丰顺,徐应福、徐应禄移居海丰,徐友旺等徙居梅县,徐胜堡迁徙陆丰,徐景山迁居博罗,其子徐云崖又迁至镇平(蕉岭)开基,形成云崖派。朋代时,又有族人陆续移居长乐 (五华县)、程乡(梅县)等地。云崖派入台大约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共有徐常澄入垦云林县,徐常奉、徐玉汉入垦台中的神冈,徐云汉后裔又移垦台中的东势,徐华墼入垦苗栗的通霄,后裔移垦苗栗镇。乾隆年间,初期有徐玉思入垦东势。中期有徐立洪入垦屏东,徐坤尚、徐玉琳、徐泰俊入垦台中的丰原,徐远俊入垦东势,徐华遗、徐日湖入垦苗栗的三义,徐月步及后裔入垦苗栗的卓兰,徐俊彩入垦苗栗的头份,徐登珊入垦苗栗的公馆,徐华清入垦通霄,徐连辉、徐相庚入垦桃园的龙谭,徐寿华入垦桃园的中坜,徐廷熙、徐熙建随母先入垦台北的大安,后移垦八德。后期有徐必义及后裔入垦南投的水里,徐九兴入垦通霄,徐豪敏、徐上纶、徐德进、徐来坤等入垦苗栗镇,徐勤鹏入垦三义,徐国兴入垦苗栗的西湖,徐德顺、徐德来入垦苗栗的头份。嘉庆年间,徐白四入垦二林,徐赵福、徐元赓、徐元庚入垦东势,徐舍升入垦苗栗的头屋,徐万凤入垦苗栗的头份,徐振星入垦新竹的竹东,徐秀华入垦南投的埔里,徐勤禄入垦台中的丰原,徐大廷入垦今新竹市,徐麟书入垦桃园的中坜。咸丰年间,徐清泉入垦苗栗的公馆。从雍正至咸丰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家族前仆后继,向台湾移民了那么多人,并且分布的区域也很广泛。
源于蕉岭但又不是云崖派的徐姓移民有康熙中的徐俊良入垦屏东的麟洛,雍正年间的徐昌贤先入垦新竹,后移垦关西,乾隆初年徐士扶入垦东势,乾隆末年徐斌德入垦神冈,徐开秀入垦东势,徐应祥入垦苗栗的铜锣,徐拔云入垦桃园的大溪,嘉庆年间,徐明桂入垦台南,后裔移垦三义,徐承栋入垦新竹的关西,徐生德入垦桃园的中坜。除此之外,同属嘉应州的长乐(今五华县)的徐新茂道光年间入垦龙潭。
嘉应州之外,乾隆年间,来自潮州府大埔县的徐协光入垦苗栗的铜锣,来自惠州府陆丰县的徐立鹏,徐理树、徐锦荣雍正年间入垦新竹的新丰,徐玉生入垦新竹的新埔。乾隆中叶,徐国祥入垦新竹,徐殿才、徐德辉、徐宗取入垦桃园的新屋,徐子坚入垦桃园的杨梅,徐宗葵、徐中萃入垦桃园的观音。乾隆中叶,海丰县的徐子亮入垦通霄。
移居海外
日本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以徐姓为首领的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当推秦朝初年方士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东渡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旅程
徐福东渡的历史,由于时代久远,中外古籍中史实与传闻轶事混杂不清,若隐若明,因而,有关徐福东渡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求神寻仙,荒诞不经,不足为论;也有的认为,徐福到达日本,并且成为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还有的则认为徐福东渡,可能远达美洲……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近十几年来,由于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和其他一些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与使用,以及研究与讨论的深入,徐福东渡最终到达日本,并对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本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同,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徐福,也被写作徐市(市即芾字,与黻同),字君房,《神仙传》上有传,战国后期齐国著名方士。许多徐姓家谱认为他是徐偃王29世孙,本名议,字君房,南朝王僧孺所编的《百家谱》中亦有“议,字彦福,一名市,秦始皇使往蓬莱,居东海”的记载,有的徐姓家谱还认为他是徐无鬼的徒弟。据前人考证,大约生于齐王建十年(前255年)秦朝统一后,于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年)上书秦始皇,得到允许后,率众开始为秦始皇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时年36岁。
最早记载徐福东渡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们匕史》、《括地志》、《义楚六帖》、《太平广记》以及后世的一些方志、家谱中也都有相应记载,8世纪之后,日本的一些史书也开始有类似记载。在这些史料中,尤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早和最为权威。《史记》中有关徐福的记载共出现五次,《封禅书》一次,没有提名,讲到此事,《秦始皇本纪》提到3次,一次为二十八年(前 219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徐福的这个上书,正好迎合了秦始皇好大喜功、开疆拓土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得到支持也就能够得到理解。
这次出海大概是没有什么结果,在三十五年条中,又被提及。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由于同是方士的侯生、卢生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不成,害怕受到惩罚而逃亡,致使儒生们不满和讥讽,秦始皇盛怒之下,发动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坑儒”事件。在这件事中,徐市也受到警告,“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以闻。”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自秦始皇二十八年至此时,徐福大概不止一次带队出海寻求仙药,但终无所得。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他的最后一次出巡,在会稽祭过大禹之后,北上来到琅砑,徐福大约知道如果不给皇帝一个交待,不考虑后路的话,还不知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编造了一个故事,“方士徐市等人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人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秦始皇听
信了徐福的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点上,我们看出了徐福的政治谋略。因此,有人称徐福不仅是秦朝著名的方士和医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组织者和探险家。当时的秦朝,苛政猛如虎,逃避苛政者不乏其人,徐福则抓住秦始皇梦寐以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机会,自愿上书效劳,并依靠秦始皇提供的条件,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九年之内,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发现缺乏武装,对开拓新基地不利。于是,就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巧妙进言,进一步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拨给他众多人员、武装和各类物资,为他名正言顺地实施下一轮东渡计划创造了条件。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淮南王刘安传中提及伍被谏淮南王时说到,“昔秦绝圣人之道,……又使徐福人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就这样,徐福率领童男女三千人和百工而行,抵达“平原广泽”,就再也不回来了。可这“平原广泽”到底是哪儿,《史记》没有明确说明。《汉书·郊祀志》、《汉书·伍被传》的记载与《史记》同。其后,《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的记载是直洲,可直洲在哪里,则语焉不详。《隋书·倭国传》、《北史·东夷传》亦有类似记载,只是地名有异。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也都有诗提及此事。直到五代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卷二十一《城廓·日本》中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日本。“日本国亦名倭,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地得出这个结论,大约是来源于他的好友,日本来华高僧宽辅的口述传闻。这说明,在当时的日本,徐福的传闻和徐福信仰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真正促使中、日两国都普遍认可并长期传播这个传说的可能还是宋代的欧阳修,他曾创作过一首《日本刀歌》。
全文为: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卯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蛊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现存最早明确记载徐福东渡至日本的日本文献是宝町时代延元四年(1339)北(自田)亲房编撰的《神皇正统记》,其后,各类相关著作,包括地方文献、辞书中也都有了类似记载。在日本,更多的是有关徐福的遗迹和传说。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和歌山县和佐贺县,如和歌山县新宫市车站附近有徐福墓,墓碑为天保五年 (1834)立,碑上“秦徐福之墓”五字相传由朝鲜人李梅溪所书,碑文由幕府时代著名汉学家仁井田好古撰写。徐福墓附近有“七冢之碑”,为纪念随从徐福渡日的秦人而建。1915年,新宫市成立了“徐福保存会”,1931年成立了“徐福事迹显彰会”,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55年,又成立了“徐福会”,每年举办“徐福墓前祭”,成为此地一个很著名的节日。
在日本佐贺县佐贺市以北8公里处,有二座金立山,山亡金立神社供奉有谷物神、水神和徐福三尊神像,以徐福为主祭神,神社还保存一幅绢本淡彩的“徐福渡海缘起图”,是佐贺市的重点文物。这里相传是徐福登岸处,当年当地居民喜庆相迎,徐福为答谢此情,将酒杯投入水中,地名因之而称“浮杯”。徐福等继续向金立山进发,因一段道路异常泥泞,于是,就将带来的布铺在地上,到达金立山正好用布“千反” (日本计量单位一反布长2.8丈,宽9寸),此地至今仍称“千反”。徐福晚年隐居金立山,自号“北山之翁”,一日,梦见泉水涌出,清澈见底,第二天,果真挖出一处温泉,该泉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和烧伤有特效,因而,就被称作“鹤灵之泉”,现在是日本著名旅游胜地。附近还有一处地方,居民有不吃干虾和盐虾的习俗,故老相传,徐福一行人长期海上生活,很厌恶海腥味,亡岸后,尽量不吃干虾和盐虾,因曾在此住过,这里的人们很尊崇徐福,不做徐福不愿做的事,也就形成了这个习俗。在佐贺县与福冈县交界的小镇诸富町,亦立有一块“徐福登陆地”的石碑,附近还有“徐福洗手之井”。除此之外,在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一些地区,断断续续地建有一些石墙,被有些日本学者考证为当年徐福所建。在日本其他各地,也还有许多供奉徐福的祠堂。
从日本的相关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爱知县、秋田县、长野县、山梨县、广岛县以及东京等地,也都流传着许多徐福的传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徐福在日本也逐渐被神化,并身兼数职。统计一下,共计有司农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求雨神、温泉神、祖神等,就连他的恋人阿辰,也被神化为阿辰观音。时人供奉徐福为上述诸神,是认为日本的稻米耕作技术、蚕桑栽培和纺织生产技术、医药知识和医疗技术等都是徐福从中国传去的。此外,徐福一行人还在和歌山一带传授过捕鲸技术。总之,在日本人心中,徐福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早期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两千多年前的日本弥生文化即是徐福从中国带去的先进文化。定期纪念徐福,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固定节日。同时,1991年,在东京还成立了全国性的旨在调查、研究日本各地徐福传说和遗址,加深日本以及世界各国研究者及其有关人士的交流、亲善,并借此解明日本历史的民间团体“徐福会”。目前所进行的工作是对散居于日本各地的徐福后裔进行登记。
在日本,徐福及其所率众人的后代大多已不再姓徐,而采用与“秦”之读音相同的羽田、羽太、波多、博多等日本姓氏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认是徐福所率众人后裔,据接触过他的记者报导,羽田孜曾介绍过:徐福东渡日本后,所率人员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以秦为姓,另一支则迁移到长野县,取姓羽田。至今,羽田家庭的宗祠上还悬挂着“秦阳馆”的匾额。
近十几年来,由于较多的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海外资料及其他资料的不断开发,再加上各地政府出于繁荣地方经济、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形象的考虑,徐福研究与以往相比,热闹许多。这其中,既有学术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如今,对于徐福其人其事及其影响,争议不多,大多已达共识,其余在东渡动因、次数、人数、路线、终点、途经地点等方面,因属于学术范畴,争议也不太大。惟在徐福故里和东渡启航港这两个问题上,因涉及地方利益,争议很大。归纳一下,徐福故里大致有江苏赣榆、山东黄县 (今龙口市)、山东胶南、山东崂山、山东平度、河北盐山等处,启航港有广东沿海、浙江沿海、江苏沿海、山东沿海、河北沿海等多种,每种之中,有些省区又可区分成不同区域,如河北只有盐山无棣沟一种,浙江有慈溪、宁波、普陀三种,山东则有徐山等六种。各有根据,也各有一批学者支持,但其中非学术成分较多,此处就不再赘述。
除徐福之外,在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徐姓华人有徐德政,日本华裔东海氏始祖,生卒年不详,祖籍浙江萧山,家族何时迁日已不可考。出生于长崎酒屋町,其父徐敬云(1593—1694),为住宅唐人。‘徐德政“小有捷材,通吴闽语”,1661—1705曾任唐小通事达44年。后改日姓东海,名德卫左门,又名东海方山。
近代以来,在日本的徐姓华人华侨,也是人才辈出;如徐勤,广东三水人,曾任日本横滨大同学校第一任校长,宣传救国思想,戊戌政变后,追随康有为,鼓吹儒家学说和变法思想。其余的还有徐逸樵(1899—1989),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日代表团顾问,亚东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前,辞去驻日代表团职务,潜心研究日本历史,进行爱国活动,1978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兼任中日关系史研究会顾问。徐圣姜,日本浙江同乡会理事,日本徐福会顾问等。
朝鲜
徐姓最早移居朝鲜的当推徐仕英,据《李朝世宗实录》记载,徐仕英,原为“被掠逃来的汉人”,因“稍解文字”而被当时的政权留用20世纪20年代,徐元伦在新义州开设同顺绸缎庄,生意较为兴隆。另据《外交公报》记载,1929年,徐抡元在新义州开设双聚东绸缎布店,1935年时,资本为15000元,从业人员13人,营业状况佳。而据同年统计,徐长发在新义州开设的长发食品店(1913年开业),资本为4000元,从业人员占12人,营业状况一般;徐子良在新义州开设的新宴楼饭店,资本5000元,从业人员15人,营业状况佳。
越南
越南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华人移居越南,史不绝书。到了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忠于明室的遗民不甘臣服异族,纷纷逃往海外,移居越南的华人人数剧增。其中接触越南最早的徐姓当推徐孚远。
南明永历十二年(1858)初,桂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年底,郑成功派徐孚远等人赴云南桂王行在朝觐,由于当时由福建通云南的陆路交通均为清军所控制,人滇只有海路,一条经缅甸,一条经越南,其中以经越南这条较为便利。于是,徐孚远等选择了由海路经越南的道路。不料,进入越南后,为当时越南黎朝权臣郑柞所留,其间又发生了要不要向当时的安南国王行臣礼的争礼事件,以致居留数月。虽然与安南国王发生争礼事件,但徐孚远的态度和学识深得安南国王赏识,竟到了要聘他为丞相的地步,徐孚远没有同意。如果不是他忠于南明王朝而与安南国发生争礼,徐孚远很有可能定居越南,成为清代越南华侨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初年,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人莫玖因不满清政府统治者楚发令的实施,由海道逃往越南,为避免与莫登庸一族相混,改莫为(莫阝)。(莫阝)玖主要经营河仙地区。乾隆年间,其子鄞天赐为开发何仙地区,曾数次从国内广东、福建请来一些读书人,其中从福建邀请来的徐姓文人就有徐经、徐叶裴、徐登基等。
清朝末年,为推翻满清统治,世界各地华侨贡献巨大。重911年的广州黄花岗之役,攻打总督府的即为徐维扬支队。
此役共牺牲72人,埋葬在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其中徐姓5人,分别为徐培添(39岁)、徐廉辉(31岁)、徐松根 (28岁)、徐绍良(24岁)、徐礼明(23岁),均为广东花县人,越南华侨。徐培添少有大志,家境富有但不愿靠家产衣食,曾言:大丈夫当有冲天之志,建功立业,不能郁郁乡居,遂出走越南做工谋生,在越南加入同盟会。黄花岗之役,随徐维扬支队攻打总督府,血战一夜。第二天,与越南海防华侨李德山等退至高阳里米店,以米包为垒,掷炸弹杀敌,致使清军不敢靠近。张鸣岐下令焚毁街市,徐培添阵亡。徐礼明是在攻打总督府时阵亡,徐廉辉、徐松根、徐绍良三人在转战中被执就义。同葬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安南五徐烈士”。
缅甸
缅甸华侨中徐姓著名人士有徐赞周、徐四民父子?徐赞周(1873—1933),原名根藤,号益黄、市隐,生于福建厦门,18岁赴缅甸。1904年与林国重等人在仰光创建中华义校。第二年,在革命党人秦力山的影响下,修改中华义校章程,推行民族主义教育,并于1906年改称为缅甸中华学堂,为缅甸华侨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创办多所学校。1908年,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成立,徐赞周成为首批会员和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自设鼎新书局,并出任缅甸华商商会会长。著有《缅甸华侨革命史》、《缅甸史纲要》,《缅甸地理志》等。
徐四民(1914一)缅甸华侨社团领袖,徐赞同之子。1936年回国考取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返回缅甸参加缅甸华侨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8月,创办华文报纸《新仰光报》,任报社总经理,并领导华侨文化体育社团。1964年回国定居,1976年移居香港。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曾任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泰国
泰国,著名徐姓华人有女作家和事业家梦莉。
梦莉(1938— ),原名徐爱珍,祖籍广东澄海,生于泰国。任泰国多家公司的副董事长或副总经理,泰华写作人协会副会长。平素爱好文学,从商之余多写散文,散见于泰国各华文报刊,获得海内外学者和读者好评。有散文集《烟湖更添一段愁》等。
南洋
在古称南洋的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华人、华侨数量更是惊人。其中徐姓著名的有马来西亚的徐宗汉、徐垂青,印度尼西亚的集普拉特和徐卓彪等。
徐宗汉 (1877—1944)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夫人。原名佩萱,字宗汉,广东香山人,生于茶商家庭,幼年随父在上海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1907年受二姐徐佩瑶邀请,赴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侨学校教书,接受了反满抗清的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回国,与高剑父等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进行革命活动,并亲赴香港偷运炸药枪弹、起义旗帜,参加了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继续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前,负责运送、发放枪械弹药,起义失嫩后护送受伤的总指挥黄兴至香港,结为患难夫妻。武昌起义后,随黄兴到武汉,指挥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后,随黄兴流亡日本,后又赴美国,从事反袁宣传,1916年归国。黄兴病逝后,哀痛之余,息影沪滨,抚养遗孤。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接办贫儿教养院,长期从事贫儿教育工作。1944年病逝于香港。
徐宗汉的两兄分别在推翻清朝后的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两弟也在陆军部任职,大姐徐佩兰,二姐徐佩瑶也都是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大姐还是广东女子北伐队队长。儿子李沛基,刺杀广东清将军凤山,牺牲时才16岁。
徐垂青,太平洋战争前马来西亚12家华侨银行的创办者之一,任董事。
集普拉特(1931一),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原名徐清华,生于苏拉威西岛巴里基。所属查雅建筑集团拥有40个企业。曾任印尼房地产协会主席,亚洲太平洋房地产协会主席,世界房地产协会主席等职。
徐卓彪,1965年印尼前任印尼锡江市爱国的“晋江公会”主办的新华学校校长,学校设有初中、小学、幼稚园,人数最多时达800人。
另据福建泉州德化县《奎斗徐氏族谱》介绍,从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这个家族有记录的共78人去了南洋或番邦。其中十四挝徐元肥1人,十五世徐士权、徐士进、徐士什、徐士成4人,十六世徐重藏等21人,十七世徐宜双等34人,十八世徐志田等14人,十九世徐大荣、徐大字、徐大朕、徐大义4人。
此外,世界著名徐姓华人,华侨还有徐肇开(1837—1901),新西兰华人矿工先驱,企业家。祖籍广东番禺,年轻时到美国、澳大利亚淘金,1869年赴新西兰创业,1880年集资在奥塔戈金矿区开办肇开矿场公司,经营四处矿场。100年后新西兰一家英文报纸特辟专栏介绍,赞誉他是“奥塔戈金矿区的一名先驱者”。
在美国的著名徐姓有华人律师徐永寿,以及美联邦海事委员会委员、新泽西洲国际贸易局局长徐敏,电机工程专家徐志文,学者徐道邻等,均是美籍华裔中的出类拔萃人物。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徐姓家谱介绍
徐姓家谱介绍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徐姓家谱介绍
徐姓家谱介绍
概述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生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
修谱
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到了宋代,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到了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
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笫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徒、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 (1445)、穆宗隆庆四年(1570),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世宗雍正二年(1724)、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文宗咸丰九年(1724)、德宗光绪二年(1876)、溥仪宣统三年(1911),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至 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至如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体例和格式
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责任编辑:天天)
Tags:徐氏源流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