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西桥:血色丰碑见证抗日烽火
这是一座看上去极为普通、很不起眼的石拱桥,四周高耸的山野把它掩蔽其中。然而,它又是一座很不一般的石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可歌可泣的故事,使它成为我市一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春的一天上午,当记者来到上溪镇塘西桥畔,昔日那金戈铁马的场面便迎面扑来,仿佛把人带进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塘西桥初建于清道光年间 塘西桥又名普济桥,坐落在航慈溪上游,吴店烈士墓西侧,桥有二墩三孔,呈半圆拱券形。整桥由引桥、桥墩、桥身、桥面、栏杆等五个部分构成,规模较大,全部用青石砌成,全长36.2米,宽4.1米,桥面距地深约6米,桥顶设有望柱和石栏板。
塘西桥初建于何时?在不同的资料中有不同的提法。如今,在桥的南面,有重修之时留下的碑记,从中可窥知她的来龙去脉:古时当地曾在此桥上游数丈处建有石板平桥通两岸。清嘉庆五年(1800年),石板平桥被洪水冲垮。吴姓先祖聚众而谋,踊跃捐款,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兴建塘西桥,次年告竣。
据悉,古时在桥的东侧建有三间神庙,庙前建有安澜亭,桥西侧建有植棣亭,供行人休憩。由于年代久远,桥身及栏杆破损严重,当地政府于1996年进行保护性维修。塘西桥原用条石铺装,维修后改铺混凝土。在桥的两头原有引桥,长约8米,现两侧都成了用水泥筑成的停车场之类。其东侧即是吴店烈士墓,西侧被高耸的楼房挡住了延伸的路,加之距此桥10米处还有一座公路桥与之并驾齐驱,因此塘西桥看上去并不突兀显现。只有在桥的北侧依然是用块石驳砌护堤,从中可透出其古朴的风貌和蕴藏的沧桑质感。
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当年,塘西桥除发挥了交通枢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谱写了不少红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吴店有革命“小延安”之称。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曾在这里出生入死,纵横驰骋。塘西桥更是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地方,发生在塘西桥畔的“塘西桥之战”,在金义浦游击战争史上是一次影响较大的战斗,为浙中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在吴店烈士墓内,就有一处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新四军研究会共建的“塘西桥战斗纪念碑”。
据资料记载,1944年5月9日,第八大队得到一个重要情报:盘踞在义亭据点的日本鬼子40余人到了吴店。于是整个大队迅速集合准备出击。因为塘西桥是日寇从吴店回义亭据点的必经之路,部队就在塘西山背的小山上,利用麦子埋伏起来。
到了下午一二点,敌人队伍沿溪边向塘西桥挺进。在敌我距离不过50米时,我部猛烈开火。日军猝不及防,乱纷纷地趴倒在地上,并依托高于水稻田的溪边道路或田埂向我部射击。 战斗延续了一小时之后,金萧支队第二大队的两个中队赶来参战。战斗延续到黄昏时,从义亭方面传来情报,说大批日军已集中在义亭,可能来增援。为了避免被动,我方决定撤出战场。残敌乘黑夜逃回义亭据点去了。
这次战斗,共歼敌20余人,缴获一批包括刺刀、弹盒、短剑等军需物资,还有一匹东洋战马。我部金德秀、吴琳洪、杨加风、黄有水、骆正东、吴典忠等同志英勇牺牲。次日,大批日军来到吴店,并连续几天在吴店等地施暴,放火烧掉200多户约400间房子。因为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政府拨款修建了烈士陵园,塘西桥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抗日桥。
血色丰碑光照日月
随着时光的推移,近七十年的风雨已将血迹和硝烟洗去,但从那沧桑伟岸的分水桥墩中,分明可见当年与日寇激战的场景。1987年5月11日,义乌县文物委员会认定其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立一块塘西桥石碑告示。为了保护文物和行人安全,1996年在建设局等单位牵头下,10多个单位和个人集资10余万元对其进行了重修。
站在已经被修葺一新的古老的塘西桥上,满腹深深的历史沧桑引发了我们无尽的遐想: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他们的英勇事迹被深深地刻在史记上!又一个清明节即将来临,如今,这里也成了“红领巾”缅怀先烈的地方,恍惚间,似乎有一队队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来到吴店烈士陵园,举起小手行礼致意……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