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八面厅:雕刻艺术的完美呈现
素有“小邹鲁”之称的义乌,历史悠久,遗址古迹众多,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山八面厅,就是我市珍贵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个暖暖的冬日,记者随市博物馆副馆长黄美燕来到坐落于上溪黄山五村的黄山八面厅。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篇。迈入黄山八面厅,便被这里规模宏大的厅堂、严谨独特的布局、精美绝伦的雕刻所吸引。据了解,黄山八面厅始建于嘉庆元年,又名振声堂,中路设花厅、门厅、大厅和堂楼四个厅堂,南北跨院共有4座厢厅,故俗称八面厅,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
黄山八面厅由何人主持建造?矗立起这一木雕艺术的殿堂意味着什么?据黄山村《石门陈氏宗谱》载:主人陈子寀,俗称伯寅公。清乾隆年间,天资聪慧的伯寅公娶妻楼氏,生金山、静轩、常士三子,其或举业,或从商。伯寅公以经营火腿起家,寅字号火腿庄遍及各地,产品远销苏杭。当时,伯寅公置有田产700余石,家底丰殷,便决定建造最豪华的厅堂。经过二三年精心备料,由伯寅公的长孙、静轩公长子陈正启主持营建,静轩公次子陈正道负责设计。历时17年,八面厅落成挂匾。
驻足花厅遗址,可见整个门厅的立面,犹如一幅恢宏的幕布,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有佛道故事,人物典故;有花草虫鱼,珍禽瑞兽;也有神话中的白虎、朱雀、犀象等神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黄山八面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选材精良、用材硕大以及体现“满堂雕”风格的完美雕刻艺术上,称它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朵奇葩”,一点不为过。石雕、砖雕、木雕……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刻,其刀法娴熟,工艺精湛;雕刻的手法多样,有浮雕、透雕、圆雕,尤以各种历史和戏曲故事为重点的雕刻,人物众多,动静得宜,透露出浓重的文化氛围。诚如《中国民居府第》一书所评价:“该宅砖、石、木雕俱佳,富丽而不俗艳,质朴中见俊秀”。
“怎么会在正厅明间前小步梁下雀替处,有北宋汪洙所编的诗句?”一旁的黄美燕告诉记者,这首《神童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工匠以刀代绘,用一句诗创作一幅画,这足以反映当时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听当地老人讲,八面厅的木雕有36个历史戏剧的内容,如今多半已得到考证。
据史料明确记载,“三雕”艺术在宋朝起便盛行于东阳、义乌一带,工艺水平到清代中晚期达到巅峰。不少屋主对木雕可说是不计工本和时间,甚至传说有的牛腿可雕上三年。八面厅耗时17年,其用材、雕刻工艺均为上乘,堪称东阳木雕的顶峰之作,能工巧匠花费的心血亦可见一斑。
此外,黄山八面厅有确切的建造年代,是鉴定清中晚期浙中民居的标准建筑。它也是宗祠与居住相结合的典型浙中民居,体现了我国大家族的伦理观念与小家庭的生活习惯。
黄山八面厅现存建筑三路六院,除花厅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外,其他基本保存完好。黄山小学原校长、伯寅公8世孙陈演明特意陪同我们参观了八面厅。据这位83岁的老人回忆,门厅正中以前曾悬挂偌大的“遗耕”匾额,旁有题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可惜如今匾额已不复存在。
6年前曾负责主持修缮八面厅的黄美燕告诉记者,1999年,黄山八面厅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加强对全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市委市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修复,仅黄山八面厅维修经费就达到200多万元。 近些年,来上溪游览、参观黄山八面厅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可不少游客仅仅是游览观光而已,并无法理解黄山八面厅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对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作深入挖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观众。”一些有识之士称。
的确,作为雕刻艺术的殿堂,黄山八面厅记载着义乌精神的形成嬗变,叙述着“尊商重义”传统商业文明的兴盛传承,见证了义乌数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
- 上一篇:塘西桥:血色丰碑见证抗日烽火
- 下一篇:容安堂:百年建筑细诉一地沧桑
- ·黄山八面厅 (6-15)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