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义乌兵抗倭东南沿海行》之五
海边古城
莆禧古城,位于福建莆田市山亭镇,其东、南、北三面皆临海,与湄洲岛隔海相望,史称“所城”,为当年戚继光抗倭的战斗遗址。4月21日午后,我们慕名前往寻访,有一座巨大的牌坊映入眼帘,上书“莆禧古城”。
古城墙杂木丛生,杂草萋萋,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在暮春的午风中灿然怒放,好像在赶趟儿似的完成一种春天的思念。鸟儿在枝头跳跃低飞,鸟声啁啁,悦耳动听,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城墙脚下的地里种着花生、玉米,幼苗刚刚破土而出,一片翠绿充满生机,一畦畦、一排排,仿佛是列兵行阵,这让我们联想起四百多年前戚继光抗倭的军阵。我心里暗自寻思:化剑为犁,这一片平和宁静的情景,与当年兵戈相向战事已经十分遥远与陌生。
随行的义乌市志办副主编张金龙先生,是义乌兵抗倭研究的专家,随着他的讲述,我眼前幻化出一片战火纷飞、刀枪剑戟的战争图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兴化府城和平海卫城相继失守,而莆禧则被千余名倭寇围困五十多天而不破,这在当时当地抗倭战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了当地军民的大智大勇。
当地村民告诉我说,当年的倭寇与后来侵华的日本军几乎是同一德性,实行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城外的火烧坑、下坊厝、严厝巷、凤井村等村就惨遭倭寇的洗劫。当年火烧坑的村民奋起反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袭倭寇,杀死数名为非作歹的倭贼。后来竟遭敌人的疯狂报复,血洗此村,又一把火将村庄烧成一片白地,后来此村就更名为“火烧坑”,记录了这段耻辱的历史。
鉴于倭寇的种种恶行劣迹,莆禧古城的军民深谙:战之者死,不战者亦死,如其束手被杀,不如血战到底,拼个鱼死网破。军民们众志成城,枕戈待旦,日夜防卫,始终未能让倭寇踏进古城一步。
莆禧围城之战,危如累卵。在这危急关头,兴化御史李邦珍上疏 告急,朝廷权衡利弊后,诏命戚继光火速救援。戚继光率领义乌兵为主体的戚家军,星夜兼程,从浙江台州赶赴福建莆田增援。戚家军一鼓作气,把倭寇追击至城东三华里的山柄山,运用拉锯式的战术,既虚张声势,震慑敌人;又偃旗息鼓,水陆并进,追歼合围。当山上的倭寇溃逃海边,企图乘船溃逃时,谁知船上一声号令,打出的却是戚家军的旗号,刀剑相向,列陈冲杀,倭寇大惊失色溃不成军。此役歼敌1200余名,解救百姓3200余名。
战斗胜利后,戚继光骑马巡视部队,却意外地发现多出一支穿黄色衣服的部队,自称是奉城隍之命前来助战。戚继光惊诧不已,派人打探后方知:这支装扮古怪的部队,其实是村民假扮城隍兵将的模样,主动前来助战的。戚继光感慨万分,亲书“恩威护庇”、“东南保障”等牌匾,命人送入城去,以示嘉奖。
戚继光军务在身,顾不得进城休整,带着他的义乌兵又赶赴新的战场,在当地留下一段“解危济困不入城”的佳话。
进入古城,破旧的老房子挤挤挨挨栉比鳞次,街巷贯通,牵连着千家万户,岁月沧桑不依不饶,然古韵犹存,历史的呼吸与律动依然不绝如缕。城内有城隍庙、天妃宫等,香烟袅袅,一片宁静平和的景象。庙中的老者告诉我们:莆禧原名浮曦,古城因东南北三面临海,日出东方,晨曦万道,波光荡漾,如浮海上而得名。明洪武三十年始筑石城,驻军2000人,后来不断增修,城周长590丈,城墙高2.1丈,宽1.2丈,城垛1049个,警铺24个,为千户所驻地。1939年日军狂轰滥炸,居民死伤惨重,国民党军队下令拆除了南、西两座古城门及部分古城墙。
寻寻觅觅,在一片荒杂的建筑物中,我们意外地发现演武厅、点将台、校场等古建筑遗址。凝神谛听,仿佛听见明军当年的脚步声与喊杀声,诠释着当年血与火的搏击与较量,此正如莆禧地方志所载:莆禧人习海,勇敢和协,闻贼则奋勇争先,城以不陷。现莆禧城中居民大多为当年驻军的后裔。
徜徉在莆禧古城花岗岩铺设的十字街头,多设店铺,可见当年的繁华。在东门,我们看到瓮城,城墙多有残损,藤萝丛生绿意盎然。登上古城墙,便望见不远处的大海,海天一色,仿佛在诉说一个久违久远了的故事。
- 上一篇:大山深处:一个人坚守一个村
- 下一篇:聆听仙游的历史呼吸
- ·福建霞浦义乌城隍庙 见证义乌兵抗倭伟绩 (4-21)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