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安堂:百年建筑细诉一地沧桑
一片昔日气派非凡的庭院式建筑,在其英姿之年占尽风光,终浮华散尽,在乌伤大地上沉睡了几百年,历经沧桑,可谓劫后余生。在一个春雨绵绵的上午,我们走进这片古老的建筑,捡拾那一地的历史沧桑。
据说,这一片庭院式建筑属古建筑群,共拥有前后二进三个院落,而容安堂只是其中之一,后面还有遗安堂、鼎安堂。颇为遗憾的是,鼎安堂在二三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
叹为观止的雕梁画栋
雅端村位于赤岸镇南部,村内林木葱郁,溪水环村而过。在一幢幢林立的新楼房映衬下,古老的容安堂静穆地坐落其中,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周遭的变化。
容安堂中央大门的门楣上雕着“槐荫庭茂”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旁边的“嘉庆申桂月”几个小字则秀丽端庄。进了厅门,穿过有些昏暗的弄堂,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站在昔日宽敞气派华丽的天井庭院中环顾四周,但觉古色古香,美不胜收。
大堂正中悬挂着“诚朴可风”四个浑厚而舒展的大字,落款处隐约可见“乾隆贰拾肆年正月”几个字。除了构造外,容安堂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雕梁画栋。这里每个门扇上都雕着精致的图案,有鲤鱼戏水,有荷花绽放,无不栩栩如生、鲜活动人。抬头正堂,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所有的房梁都是镂空雕花,而房檐都是些极为粗壮的木头。据说,当初建造该建筑时用的最粗大的木头是由36个人抬进来的。此外,房梁左右两条大鲤鱼不仅做工精美,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两条鲤鱼可以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扑面而来的百年传说
一座古建筑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回望过往的风风雨雨,总有一段记忆刻骨铭心,总有一些故事被后人传诵。
据传,建成此房的是雅端一陈姓太公,名为继寿。继寿的爷爷小时候身单力薄,母亲过早离世,继母视他为眼中钉,把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他被一对无儿无女的好心夫妇收养,宠爱有加,身体也日益强壮起来。再后来,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发愤图强,在继寿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非常殷实。
继寿遗传了父亲的聪明能干,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陈家家业不断壮大。一次,继寿舅舅家新房落成,继寿赶去庆贺。席间,继寿当着众亲好友的面夸下海口:要造一座比舅舅家更气派豪华的房子。第三天,他就把家中的米卖掉,去兰溪树行看木料了。卖主看继寿穿着土布长袍,不像是大买主,却见他在木料前犹犹豫豫,总是看不中的样子,便随便和他开玩笑说:“我在衢州樟树潭有一批绝好的木料,一般要300元一根,我就算卖给你200元一根,你买得起吗?”话音刚落,不发一言的继寿终于开口了,果断地和卖主立下买卖字据。后来,继寿就用这些上好的木料,加上附近山上的石料,建起了气派的容安堂。
渐行渐远的温暖记忆
百年光阴弹指一瞬间。如今,住在容安堂里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而且很多人从出生起就一直住在这里,对容安堂有种特别的眷恋。
今年70岁的陈佩玑说,他的爷爷、父亲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土改时,这里曾住了13户人家,那时每户人家都有好几个小孩,平日里大家基本上在一起玩耍,特别热闹。“太公很聪明的,你看这个石头凿成的洗衣盆设计得多巧妙。”“1958年,这里成了临时食堂,整个村的人都到这里来吃饭。”在他的记忆中,关于容安堂的往事有很多。
“现在住的人少了,就冷清多了。”他说,原本住在这里的孩子们长大后大多出去经商或工作,有些还把父母接出去住,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人不愿意离开。“舍不得走,住了几十年都习惯了。”“这里冬暖夏凉,串门找人、说话聊天也方便,挺好的。”这是几位老人的心里话。在他们心中,无不希望容安堂能完好地世代保存下去。
据了解,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对民间的一些古建筑给予了高度重视,几年前,政府还出资给容安堂进行了“大修”。可喜的是,2011年容安堂被列入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历史,我们无愧祖先的文化遗产;迈步今朝,但愿敢为人先的义乌人能用双手和智慧创造更璀璨的现代文明。
- 上一篇:黄山八面厅:雕刻艺术的完美呈现
- 下一篇:探寻文物古迹-义乌市文化遗产
- ·容安堂:百年建筑细诉一地沧桑 (12-5)
- ·容安堂包粽子 (6-2)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