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大夫第 同科兄弟联手建
太阳已经西斜,然而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炙人的热气。地处义南山区的朱店村就这样静静地伫立于夕阳下,柔和而娴静。走在青砖黑瓦的小弄里,拐过几个弯,当地村民将记者带到了一幢老屋前,阳刻于门楣上的“大夫第”三字跃入眼帘,如一双明眸流转着她坚毅笃定的光芒。啊,这就是待新屋落成主人却没法享用的“大夫第”?桔黄色的夕阳余辉给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
一
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大夫第”就是士大夫(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的门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展现在眼前的“大夫第”,便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朱一新、朱怀新兄弟俩的故居。
朱一新、朱怀新分别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十年(1850年)。1870年,朱一新携弟弟朱怀新科举同考。兄弟两人在科考数天里考得风生水起。如《赋得门对浙江潮》题,朱一新诗前四句:“一线涛头涌,空江破寂寥。门开临浙水,寺古对寒潮。”朱怀新诗前四句:“江上之三浙,门开对泬寥。偶来灵隐寺,不数广陵潮。”最后,兄弟两人一同考中了举人。
兄弟同科中举,皇帝钦赐“兄弟同科”匾额,一时全国轰动。清光绪二年(1876年),朱一新再登进士,官职历任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清代为从五品)。弟弟朱怀新则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进士,历任主事、知县、知州(知州一般为从五品文职官员。明、清时知州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说起朱店村的“大夫第”,许多人会以为就是朱一新故居。其实,大夫第由门楼(题有“大夫第”青石匾额)、朱一新故居(即“约经堂”)、朱怀新故居(即“葆真堂”)三部分组成。位于正前方的这幢屋宇式的门楼,是供来宾临时休息、候见用的。兄弟俩的故居分前后院,为一石子弄堂所隔,弟在前院,取名“葆真堂”;哥在后院,取名“约经堂”。兄弟俩一前一后各占十八间,总占地约1400平方米。
据悉,朱一新在建这幢房屋时,是倾尽了所有的。这有一则轶事为证。他在广雅书院时,曾有一次为家计所困,又不便向抚辕(巡抚衙门)提出,担心有损形象,只好写信向前任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借,信中说“当筹措舍弟数十金……一无所出;欲告贷则此间无熟人;欲典衣为院役笑。”缺钱用却只能借其他事由提出来,这是典型的文人个性。
二
沿着斑驳的老墙,走过眼前的“大夫第”门楼,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空旷地,再往前走才见一圆洞门,从圆洞门进入,里面为小天井,正门是一道石库门,门楣上方的匾额上阳刻着“经锄小筑”四字。这便是朱怀新故居。
朱怀新故居为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六间的前廊式四合院建筑。整个建筑为二层重檐屋面,牛腿上雕有福寿双全、狮子戏球等图案,雕在门窗上的图案也极为精致。建筑的设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屋主的情趣。
向北走过一石子弄堂,便是朱一新的故居。该建筑结构同朱怀新故居,但这里的装修雕刻显然要更胜一筹。跨进老宅的四合院,站在庭院的天井中,举目四顾,但觉古色古香,美不胜收。天井中尚存一件釉陶缸,腰部题有“朱约经堂”。在天井走廊边设有“美人靠”长背椅。徘徊在这十八间房的回廊中,仿佛是在做一次历史的穿越。
朱一新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十九世纪末建筑遗存,不仅雕梁画栋,还是我市仅存的由学术大师参与设计并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民居。整个建筑不仅受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闽南文化印记。其木料大多取自木棉树。据说,朱一新赴广东广雅书院讲学时,发现当地盛产的木棉树堪称良木,不禁动了心,遂把木棉树材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运回老家。
朱一新故居的第二个特征便是那些刻在门板上的文人画。楼下有46扇木门,每扇木门上部都是雕花的明窗,下部用独块木棉树板阴刻的名人字画,有梅、兰、竹、菊、假山等图案,还有鼎、茶壶及几何图形组合的纹饰,各扇门图案不同,精致无比。在一些房子内还存有巨幅雕刻画和雕刻书法作品,大部分都出自晚清书画篆刻大家之手,如张度、汪鸣銮、黄士陵、汪洵、陶睿宣、朱启连、陈宗颖等人。另有八帧竹、兰等由朱一新本人所画,画面上还有其题写的诗文,押“一新”方印。这也为研究朱一新的书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如今,这些图案虽然很多已经模糊,但依然透着兰的素雅,花的馨香。这气派雅致的建筑格局,这造型奇特的木雕艺术,恰似堂的主人,历久弥新,其神不散。遗憾的是,新居落成后,朱一新已客死广州,没有过上自己亲手安排的乡居生活,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处难得的清代建筑遗存。
三
纵观朱一新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为官之道一直受人称颂。据史料记载,朱一新为官正义刚直,因上疏论事,弹劾内侍李莲英,降主事。1886年,他辞官归故里。
在学术方面,朱一新是中国儒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变革儒学从“治经”向“治史通今以致用”的探索者。辞官回乡第二年,朱一新受两广总督张之洞邀请南下广州,先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后主持广雅书院。广雅书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自朱一新出任广雅书院第二任山长以后,最终使书院办成了“修传统学问,习西方学术,培养洋务人才”的著名学府。
朱一新著述颇丰,尤精研经学,遗著合编成《拙庵丛稿》16册,另有康有为编《朱一新论学文存》存世。在梁启超、钱穆两位先生所著的同名学术巨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均有专文论及朱一新。当代著名学者刘大年(中国近代史专家、中科院院士)在他的著作《评近代经学》中,将朱一新作为“古今文”学术斗争的重要学者作了介绍与评价。
辞别朱一新故居,情不自禁回望,暮色中的大夫第更显得静寂无声。据悉,1894年6月,朱一新病逝于广雅书院,遗体归葬义乌。再后来,朱一新故居被分配给了多户村民居住。而据一些村民介绍,“文革”中朱一新的坟墓被挖,遗骨无存;存放在故居中的图书、印书版等,当时由全村村民一起搬运了几天才运完,现不知所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大夫第”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通过拨出140余万元专款用于修缮,连同朱怀新故居、大夫第门楼等,将原先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危房修葺一新。虽历经百余年风雨,终使这幢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重新焕发了青春。
- 上一篇:莱山禅寺初展雄姿
- 下一篇:“棉花之父”德业垂芳 故居保留有形无神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