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在一体化中绽放美丽
梅雨时节,驱车在义乌市中心城区通往各镇街、各村居的公路两旁,不时会有一块块广告牌,牌上描绘各村的新农村建设蓝图,向路人宣告农民们走向城乡一体化的梦想与路径。
义乌农民的向往与追求,而今正在变为现实。
8年前,义乌制订《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宣告了城乡一体化的决心: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居住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发生迅速嬗变。
“蜗居”农村向社区转身
后宅街道何界村60多岁的何养武高兴地说:“不用再住低矮、潮湿的泥沙墙壁的房子了。”2005年以前,何养武一家5口住的房子占地不到50平方米,2008年,他通过旧村改造住进了5间4层水泥钢筋花园楼房。
像何养武那样,许多农民都已告别“蜗居”时代,搬进了宽敞、漂亮的新居。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何界村已有180余户住上了新房,现正在进行第二期改造工程。
有关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全市累计有181个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其中有97个实施全拆全建,有54个村已基本完成改造。有3.7万家农户住进新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长近两倍。昔日住房无序凌乱、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脏乱的老村已消失,一批文化设施健全、物业管理服务周到、环境卫生优良、鲜花绿树簇拥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龙头带领下,义乌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丰衣足食的农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村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出台了《义乌市旧村改造办法》,开展“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即“小五化”)建设。旧村改造的启动与“小五化”的建设,标志着农村村内居住环境走上了嬗变的路子。
2003年,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简称《纲要》),将全市1105平方公里纳入一盘棋,全市域进行一体化规划,构筑一体化建设发展格局。这一纲要,被《人民日报》誉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行动的第一纲要,开创中国新农村建设之先河。在这个《纲要》的指导下,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水电供给等,都纳入了与城市统一建设、齐步迈进的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按照2008年8月确定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将农村分为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创新模式,提升改造、建设档次,按照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改革,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提升城乡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这一系列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启动新社区建设31个村。苏溪镇月白塘村、佛堂镇鲁雅村、大陈镇宦塘村、上溪镇仙溪村、城西街道夏演村、北苑街道下里角塘村等一批新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还有一些村正在规划或启动高层公寓建设,未来3年内,全市将启动建设100幢以上农村高层公寓。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义乌城乡一体化,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集合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先进、生态环保、观光休闲等多元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
义宝农庄可谓粮食生产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一个典型。在义宝农庄,生产上,工厂化育秧消除了气候骤变产生的不利影响,先进农业机械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作,还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让有限的农田长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大米;在经营上,义宝农庄投资引进成套稻米加工先进设备,加工自己生产的粮食,并注册大米商标“义宝”,以品质、品牌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而在传统上被称为经济作物的茶、果、糖等农产品的生产,向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嬗变的同时,以多姿多彩万紫千红的格局,向经济、生态、观光、休闲等多元功能延伸,转变成“都市农业”。
在明媚春光的日子,人们涌入上溪镇溪华山区,徜徉在桃园里,将“人面桃花相映红”定格下来;在和风细雨时,人们漫步在后宅街道塘李山区的梨园,呼吸春天的气息,捕捉“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好意境;在天高气爽的秋季,人们奔向苏溪镇同裕村,尽情地将千亩桂花的香气揽入怀中。
根据城乡一体化目标,上溪“十里桃花坞”、赤岸“欢乐田园”、廿三里“七彩华溪”、大陈“万亩竹海”、后宅“四季果园”等五大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带已初具格局。
农民“洗脚上街”向市民转变
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绝不仅仅是一片新房子、一条条新路子、一个个新广场。
国际商贸城和工业经济开发园区自然是实现这种嬗变的主要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农民“洗脚上街”,进入市场,进入工厂,进入商店,成为新市民。
“农房改造到哪里,农民就富到哪里。”现在,我市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江东街道青岩刘、永胜、青口、下王,北苑街道石桥头、黄杨梅、何麻车、新后傅、后明塘……这样的村不胜枚举。房租成了农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了。
与此同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我市还制订了政策,将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可以像城镇职工一样,参加社会保障。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流转出去,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让农民真正摆脱农耕时代土地的束缚,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嬗变。
2009年1月,市政府出台了《义乌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与农民的养老保险挂钩,鼓励土地流转。到去年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家庭总承包面积的60.2%,达到16.99万亩。
另外,由于新农村新社区格局的演变,“洗脚上街”的农民还努力探索转身为“股民”的路子。如苏溪镇的月白塘村,正利用建设用地入股,合股建设标准厂房。
- 上一篇:我们自豪,因为有个好儿子
- 下一篇:红村——神坛村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