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古代十大孝子
前 言
孝道文化是中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文化浓缩和升华,又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孝道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传承着儒家思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实化,大力弘扬孝道文化传播。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
赤岸镇挖掘本地十大孝子为孝义典范,以传统剪纸独有的形式,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在全镇倡导“知孝义,讲孝道,践孝行”的良好社会风尚,全面推进赤岸镇孝义文化建设。
以孝道文化为纽带,通过开展一系列人文关怀,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营造孝敬父母,扶老助弱,感恩社会的良好氛围。
一、采药救祖
朱凤毛,清道光年间朱店村人。他品学兼优,19岁选为增广(预备)生。侍祖父致谨致孝。
朱凤毛因父亲去世,他只得辍学回家守孝。其时他的爷爷朱履郁已界80高龄,他深知祖父白头送乌头那切肤之痛,就强压自己失怙之悲承欢爷爷面前。一晃五年,和颜悦色从不懈怠。为治爷爷体虚心竭之病,他就不顾山高岭峻到猢狲岩寻觅悬崖峭壁上才有的“风蓝”。他披荆斩棘,拔柴丛,攀悬崖,直到日傍西山才如愿以偿。在摸黑回来时晕厥于谷岭上。当族人找到背他回家时已过午夜了。
朱履郁得知此事后,认为自己这把老骨头把他羁在身边,断送了他的前程,实属不该,竟用白绫来结束自己生命,幸亏被朱凤毛发现而救下。并在他的孝心感动之下活到89岁无疾而终。
撰稿:朱师志
二、孝子报恩
朱杰,明朝洪武年间东朱村人。他自小聪明伶俐,十分懂事,深受长辈喜爱,对父母尤为孝顺。
朱家家境清贫,其父懦弱。朱杰长大后,主动为父母分忧,一应难活重活均抢着去做。父母年纪大了,一遇身体不适,就请医生来家诊治,并亲自抓药、熬药、喂药。父亲去世,他就在父墓旁结茅为®守墓(孝)三年,无论春夏秋冬,从不离开一步,别人劝他说:“人都已经死了,心意到了就好了,何必这么认真呢!”
朱杰说:“父母生养我们,三年襁褓,寝食不安,恩情天高地厚,我®墓三年,又岂能报答父母恩德于万一呢!”人们听后,无不夸他为真孝子。
撰稿:
吕政法
三、父子行孝
冯文盛,明朝万历年间赤岸村人。冯氏家族历来以孝道为家规,多出孝子。冯文盛7岁时父亲去世,从小受主母(大娘)及生母教导,从无违忤之事。长大后,诚实厚道,和睦兄弟。待母和颜悦色,一应内外事宜均自亲为,绝不拖累母心。
冯宗延是文盛第四子,天资聪颖,7岁学习孝经,成人后遵“父母在,不远游”古训,在家照顾父母,生活起居,亲自服事。父母老病,请医用药细心调理,夜间同居一室陪护。平日里他却一日三餐咸菜淡粥,不沾酒肉。父母过世,举丧事从礼仪。丧事后,专设一室,悬挂父母遗像,设香案,摆供品,时时上香,日日换供,待之如生时,六年如一日。
外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就接来奉养,十余年如一日笑脸相迎,丧葬以父母之例。其孝行广传乡里,载入史册。
撰稿:冯文栋
四、舔目愈母
毛学舜,明万历年间尚阳村人。舔目愈母成孝子。
母亲宋氏一场大病,使双目混浊溃烂。他多方延医,总不见效,而且每当病起,苦不堪言。学舜见母亲剧痛难受,情急之下就用舌尖去抚舔母亲双眼。母亲痛楚顿感缓和,感觉舒服。于是,学舜就时不时用舌尖去舔母眼。一段时间下来,母眼中污浊之物逐日少了,视物也日见清楚如初。他十分欣慰,喜得宋氏逢人便夸儿子说:“我双眼能重见光明,完全是我儿学舜的孝心感动上天所致。”当父母去世后,他又先后于父母墓侧结茅为®守孝6年。
其孝行使十里八乡人人钦敬,感动各级官府。浙江监察御使亲书“孝子”二字,在尚阳建三层骑街牌坊以旌之。
撰稿:朱师志
五、七叶衍祥
陈洪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前川村马溪自然村人。他孝上恤下,身体力行,成为和谐家族之典范。
陈洪济聪明伶俐,4岁就会给曾祖父携火炉点烟锅。稍长入熟读书,机敏过人。他熟读《礼记》,懂得树立仁爱之心,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教育家人相亲相爱,要从尊敬顺从自己的兄长开始。他高寿93岁,亲历康、雍、乾、嘉四朝,亲见曾祖至曾孙六代。他有6个儿子,27个孙子计一百余人,与弟洪鼎3个儿子15个孙子近百人共居一堂,二百余亲人。同锅吃饭几十年,和睦相处,从无纷争。且对来马溪的外地饥民和乞丐也一律招待吃饭,时人赞道:若要嬉,到马溪;肚饥饥,到马溪。
他的孝义事迹由两浙监政上奏朝庭,道光皇帝为了弘扬陈氏家族勤劳、善良,和谐美德,特下旨加封一代,并亲书“七叶衍祥”四字,制成直脚牌匾予赐,以资表彰。
撰稿:朱师志
六、辞官孝母
朱叔良,明朝永乐年间山盆村人。幼喜读书,少年失怙,却老诚持重,读书耕种兼顾,并十分孝敬母亲王氏。
一天他到金华办事,在低田渡口下船上岸时,于草丛中捡到一袋银子,就在原地立等失主,终于归还陇头朱村孝廉朱肇救父之急。后朱肇出仕为官巡按江西,想到朱叔良为人诚实厚道,举荐他任江西南昌县主簿。叔良到任后,竭诚出谋划策,使南昌县一时政绩斐然。正当他在县衙中深受上司器重时,接到母亲身体欠佳家书,就毫不犹豫上呈辞书回家待母。
叔良回家才知母亲身上多处长着毒疮,痛楚不堪,他即遍访名医为母治病,收效甚微。继而奔波各地寻求良药,并在一卖药人处觅得良方而治愈母亲顽疾。朱叔良放弃锦绣前程而辞官回家悉心为母治病孝行深受广大百姓交口称赞。
撰稿:朱师志
七、卖身孝母
朱准,字惟则,明朝嘉靖年间山盆村人。家中赤贫,母亲生他时得产褥热去世,少年时其父又痨病亡故。他与继母往在半间破败的茅草屋中相依为命。
朱准长大后,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随着继母年龄增长,四肢日渐萎缩,生活难以自理。他就将继母如抱婴儿般抱着喂食。若遇无顾主用工之日,就出村去求乞,一日三餐必定回家侍母。凡有求到好吃食物,他均怀抱回家献给母亲,自己从未有睡好吃好过。族人同情其孝心,借祠堂屋给他俩住。其时,县里征役夫搞基建,为使母亲能过好一点日子,他决定鬻身换米,把母亲及米托付给邻居,挥泪进城当劳工。
县令梅侯察其事,恤其情,悯其心,敬其孝,无偿放他回家奉母。在朱准悉心护养下,其母活到九十高龄而寿终正寝。
撰稿:朱师志
八、杨家孝子
杨一泓,明万历年间赤岸村人。赤岸杨氏远祖为东汉太尉杨震,以清白盛名于史册。其子孙皆以清白传家,世守孝悌,故孝行成风。
杨一泓,处世守真诚朴,孝养父母做到体得父母之心,承得父母之欢,代得父母之劳。老父过世,极尽丧礼如仪。其后事母更慎细心,饮食起居必亲自服侍,十五年如一日不懈怠。母不幸患痈疽,痛不欲生,医师欲开刀排脓,他不忍,亲自用口吸脓血,煎汤服药调理月余愈。母寿终尽丧礼事毕,在父母墓旁结®守墓。孤居野外,受尽酷暑寒冬,风霜雨雪之苦不动摇。
邑侯闻之感动,送匾表旌,匾额曰:“孝行可风”。抚台亦赞曰“孝友诚朴,可风闾里”。
撰稿:冯文栋
九、孝义传家
朱淳焕,字文先,清康熙年间赤岸村人。性笃孝,为人忠厚,四岁丧父,念母亲一身辛劳,怜恤在心。母年老得病,请医生治疗,亲自煎汤药,日夜侍候在旁,数月未愈,寻思无计,在神前祷告起誓,愿自割股肉祈母,然未奏效,一命归西。泣血三年,祀事尽礼。以其孝义,被授“冠带、约正”。
朱懋䛘,字周明,号闇斋。系朱淳焕第三子,是个赋资颖悟,积学渊通之士。年二十岁时父卒。事母至孝顺。凡事顺敬,终要使母亲心情愉悦欢喜。乾隆已卯秋(1759)赴省试,闻母病重,即刻回家,服侍汤药,日夜陪护。旬余其母不治而亡,他痛恨终天,立誓在墓旁结®守墓,朝夕上香摆供品墓前,以尽哀思,经数月不息。
妻何氏染病,孩子尚幼,侍汤药乏人他也不回家。迨至冬尽,偶然步®外徘迴,®屋忽失火焚毁,兄弟劝其归家不从。待岳母劝告其视病妻,才不得已回家。
其家以孝义相传,里人雅士为其作传并诗歌颂之。
撰稿:冯文栋
十、孝字当先
冯子华,唐朝开元年间赤岸村人。从小精学《孝经》并身体力行。
他一年四季给父母嘘寒问暖,早晚必向父母请安,亲奉汤水伺候漱洗。每当出门,先向父母禀告,回家时即向父母报平安。凡有时鲜果蔬,总是先奉父母及长辈品尝。他急父母所急,思父母所思,色养周全。父母去世后,就在父母墓旁结茅为®守孝三年。期间,其墓侧竟然长出灵芝来。并常有白兔、白鹿与他作伴。
冯子华守墓出现祥异一事广为流传,县令听到后上报朝廷,为弘扬孝道,教化百姓,朝廷颁旨封冯子华为孝子,居所改称为孝冯家,祠堂称为“孝冯祠”。孝成为冯家做人的行为准则。
撰稿:冯文栋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