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武义履坦镇范村的一个村民在大通寺后山第一次在武义发现萤石,并创建“物华砩石公司”。从发现萤石,到遭遇劫难。到1949年解放后自主开采,国家在这片土地上的得天独厚的萤石资源,开始创办国有萤石采矿企业。1950年4月,浙江省砩矿办事处成立,清理日伪军残留矿山,作开采恢复生产,后经多次易名。1966年12月,改名浙江东风萤石矿,1980年11月改称东风萤石公司,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萤石生产经营企业。改革开放之后东风萤石公司的发展变迁,目前为武义县茭道镇东莹社区,罗山村这些与萤石有关的历史,从发现到掠夺,再到昌盛到衰落直至消失,最终完成历史使命。
杨家砩矿(武义县)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萤石资源丰富,原全国最大的萤石采选企业--浙江东风萤石集团有限公司就在境内杨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动工建筑的方坑水库,是全国首座以双曲拱坝设计的大坝,坝高176米,坝长170米。
原东风萤石公司最盛时有4个矿,16眼矿井,职工2500多人,年产块矿10余万吨,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隶属于国家冶金部。公司发展进入高峰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年出口创汇最高达到800万美元。进入80年代中期,“东风”每年上缴的税收是800~1000万元;在金华武义纳税排行榜上,“东风”占据榜首长达10年之久。在巅峰时期,东风萤石公司还开始多种经营,主要建成东莹水泥厂等企业。
5月19日约了恒春、有德等四个朋友前往武义开发区沪江总部,探访沪江线业企业文化。他们把企业文化做的有档次,很有气气派。在厂区建设“悦园”,把散落在民间有文化底蕴东西收集起来陈列展览,这次主要是去看看朱店村《崇义祠碑》石碑,因消失多年的《崇义祠碑》,以前只看到过拓印件,沪江线业的杨总在义乌武义等民间收集大量名人书集和文物,如宗泽、骆宾王、王袆,朱一新等,崇义祠石碑就在其中,大饱眼福,收获很大。
半个世纪的梦寐以求,再次走进杨家砩矿,寻找当年孩时的记忆。当年应该是11岁左右,由村小校与公社中心校联合组织中小学生野营拉练活动,前往武义县上茭道杨家砩矿参观日军侵华掠矿遗址。如: 死难矿工墓,称“万人坑”、罗山日军侵华运矿小铁路遗址。 日军侵华时对杨家砩矿进行矿产资源掠夺及残酷镇压矿工所犯下滔天罪恶历史。 50年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
每当回忆起当年去杨家砩矿,朦朦胧胧的每个情景,经常会在脑海出现。当年应该是小学五年级,师生们背上行囊,徒步前往,每日至少行走10公里以上,还是山间小道,想想有多么的艰难。当年从家里出发,第一个夜晚住在慈溪村,第二天继续上路,经过方坑“八仙潭”,记忆特别深刻,正在建筑方坑水库大坝时,要从陡峭如切的八仙潭悬崖绝壁上穿过,当时必须要凿通一条长达三四百米的渠道,师生们必须要从工地道路通过,别无选择,都是施工队员们手扶着手,一个人一个人从岩崖走过去的,如果掉下去就是尸骨难找,这一点记忆犹新。再经过沈家村直达上茭道目的地。第二个夜应该住在杨家学校里。记得杨家砩矿职工食堂很大,电影院好高档,矿区规模大,还有一个一个铁蛋堆积如山…………。
当时师生们参观日军侵华掠矿遗址、死难矿工墓称“万人坑” 、罗山日军侵华运矿小铁路遗址、杨家侵华日军警备队军官宿舍、杨家0号大井等等。并在矿区电影院听取了由矿区负责人诉说侵华日军在杨家砩矿所犯下的滔天罪恶报告。贫穷受人欺,落后要挨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第三天经过永康县八字墙乡山胡村返回,三天3个县野营拉练圆满结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父母怎么久、第一次跨县、第一次见到怎么高档的电影院、第一次看见如此好看成的绿石头(萤石)、第一次看到汽车怎么多,就怎么多的第一…………。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