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九千年时空岁月 探索古老上山文明
义乌城西桥头遗址写下多个“历史之最”
桥头遗址位于城西街道桥头村村西,地处金衢盆地义乌江北岸。坐落在一个相对高度约3米的高地上,海拔约89米,高程适中,地势平坦,为盆地内的山前台地。
2012年11月,义乌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城西街道桥头村偶然发现了一些红衣夹炭的陶片,经过仔细对比,工作人员发现这与之前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的陶片十分相似,他们便立刻找来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确认。同年12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桥头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证实了这是一处上山文化遗址。桥头遗址是义乌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义乌唯一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浙江省发现的早期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属上山文化中晚期。2013年被列为义乌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为配合03省道支线扩建及桥头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至今遗址的发掘尚未完成。五六年的时间内,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这片神秘的土地持续不断带给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惊喜。
“浙江第一人”—— 桥头遗址发现完整遗骸
2019年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直击浙江,近百万民众紧急转移。然而,就在此时,全国各地近50位考古学家、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改签了多次停运的火车、飞机,冒着大风大雨赶到浙江义乌,只为亲眼看看义乌的这一座八、九千年前的大型聚落——— 义乌“桥头遗址”。
此次考古的重大突破是在桥头遗址发现了上山文化第一座完整的墓葬。该墓葬位于桥头遗址器物坑旁,其中有具完整的人骨。这是一位身高1.73米的壮年男性,侧身屈肢埋葬于狭长的方坑之中,腹前放置着一件红衣彩陶,陶器上美丽的色彩历经岁月鲜艳依旧。经北京大学科学测定,该墓葬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
“这个墓葬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意识地将逝去的同伴进行掩埋,这跟先人的信仰、习俗、对死亡的认识,都有重要关系。”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道。
据介绍,目前在浙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工作中,包括河姆渡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发现的人类墓葬少之又少。此次在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的这座保存完整的墓葬及人骨,是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在相关内容方面的首次突破性进展,其带来的历史价值意义之大,考古学界称之为“浙江第一人”“浙江第一墓葬”。
“目前在桥头遗址中一共发现了两具人骨,除了这具完整的,还有一具因埋藏较浅,有所破坏。”主持义乌桥头遗址考古工作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桥头遗址发现的上山文化墓葬及人骨遗存十分珍贵。随着对人骨体质形态以及DNA、埋葬环境的研究,不仅将揭示出桥头遗址文化创造者的人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也将为更大区域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群的迁徙与扩散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世界之最”——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
桥头遗址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环壕聚落。经证实,这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相对最完整的环壕遗迹,也是东亚大陆最古老的环壕聚落。
2014年9月,桥头遗址正式发掘,原以为挖掘工作持续半年至一年即可,但没想到,意外发现越挖越多。
当时,考古队员在几个探方的角落里,发现土的颜色不一样,经验丰富的蒋乐平猜测是个土台,周围是凹下去的。他引导考古人员继续往外挖,意外发现了东、南、北三面的人工环壕,西面连接自然河道。
9000年前的历史就这样揭开面纱,迎面而来。
“遗址的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的环壕,西面连接自然河道。环壕的内沿基本完整,外沿破坏严重,但在南部和西北角还是得到了局部的保存。”蒋乐平说,总的看来,桥头环壕遗址的完整性基本保留了下来。
“这是环壕第一次作为完整单元的遗址进行发掘,在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第一次发现。对环壕的整体概念,就是从桥头遗址开始的。”蒋乐平解释说,所谓环壕即为人们长期定居的聚落,相对封闭的空间设置起着防护野兽、防止外部氏族争斗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创造了一方安宁的空间。
桥头遗址靠近支流,远离干流,既可以方便获取水资源,又能够避免频繁的水患侵袭。土壤适宜耕种,动植物资源丰富,便于狩猎与采集,是理想的村落聚集地。专家推测,桥头遗址的最早利用阶段,存在人为对台地的修整、堆筑等一系列营建行为。结合上山文化层分布局限于中心台地范围的特征,可确定环壕及土台的营建始于上山文化时期,并可推定是先营建后使用。也就是说,9000年前,上山文化发展到中期,有一批先民曾在义乌这处河流潺潺、绿树成荫、重峦叠嶂的自然馈赠之地,结®驻足、繁衍生息,并逐渐在金衢盆地形成了一个灿烂的文化中心。
“他们从洞穴迈向盆陵的这一步,我认为,这就是人类的一个飞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蒋乐平说道。
上山文化的发掘,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义乌桥头遗址是上山文化中晚期的典型聚落遗址之一,距今约9000年,也是迄今为止我市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世界或者中国最早——桥头遗址彩陶
桥头遗址的发掘共布设探方27个,目前的发掘面积只有2300平方米左右,相比于上山文化的其他遗址,它的面积仅能算作一个遗址单位,但考古人员在其上挖掘出的历史文化信息,却远远超出了它的面积大小。自2014年发掘以来,成百上千的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出土,且仍有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陶器尚未提取与修复,数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惊。
出土的陶器以粗泥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和夹(细)砂陶。陶器表面多装饰有红色陶衣,少量为黑褐色陶。陶器以素面为主,但也出现了少量纹饰,主要有刻花纹、绳纹等。陶器类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盘、卵腹罐、双耳壶、圈足盘等,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体现出陶器装饰的高超手艺。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红彩以条带纹为主。乳白彩纹比较复杂,出现了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图案。桥头遗址彩陶具备了跨湖桥文化彩陶的基本因子,太阳纹图案也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
在目前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桥头遗址发现的陶器数量明显居于首位。这极其有助于探索上山文化的地方类型,便于建立上山文化更详细、更精准的年代与分期框架。在上山文化的其他遗址,如仙居下汤也发现了类似的成组器物堆的现象,推测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些遗存对于理解上山文化时期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有重要意义。
蒋乐平在今年8月的论证会上讲解太阳纹彩陶时,特意在屏幕上打出了一句话———“最早的彩陶”,后面加了一个问号。“我打了一个问号,意思是,到底是中国最早,还是世界最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9000年,在义乌桥头,彩陶已经出现了。”
世界最早酿酒——9000年前,
桥头人或已有酿酒技术
“我们在一件彩陶壶中发现酿酒的证据,几个壶型器中有加热产生的糊化淀粉和低温发酵的特征。”蒋乐平说,9000年前,桥头人或许已经学会酿酒了,这只陶壶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西亚两河流域)就已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酿酒技术。如果桥头人的酿酒技术得到进一步确认,那么世界酿酒史将提前3000年。
桥头遗址揭开了9000年前历史的面纱一角,但同时也带来更多谜团。比如部分陶器上不同类型的彩绘图案(符号)有何意义?数千年前,古桥头人经历了怎样的覆灭性灾难,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器物,有没有人幸存?如果幸存,先人们的后代如今又在哪里?还有更多未解之谜,有待考古学家们继续探索发现。
- 上一篇:义乌赤岸又发现一片童话水杉林
- 下一篇:2020鼠年春节对联大全精选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