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水利工程——蜀墅塘
在浙江中部义乌市佛堂镇与赤岸镇交界处,有筑铸重于南宋孝宗淳熙13年沿用至今,已有828年历史的著名水利工程----蜀墅塘,我们翻开明崇祯版《义乌县志》、万历版《金华府志》、嘉靖版《浙江通志》、及《四库全书》蜀墅塘均有详这载。
这一项水利工程与王氏家族有关,以“四世一品”为代表的浙中王氏家族,因南宋左丞相齐国公王淮及其祖上楚国工王师德魏国公王登、鲁国公王本祖孙四代均授一品大员,吏部尚书王师心,左丞相王介,礼部尚书王埜祖孙三代均位列尚书,及焕章阁待读学士王师俞愈,著名理学家王瀚、王柏,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而闻名于世。其家族的重农桑、兴水利,“理财备战”治国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槐字植三,历官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王槐生性淳厚朴实,为官勤勉慎行,由古代人臣之风,深得孝宗皇帝器重,曾御赞:“席史枕经,尊主裨民,帝赍予弼,庶采仪型”,直到86岁才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老家。亿虽然辞官回到乡里,却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不忘在有生之年,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后“见所居之地,四山环绕,诸水所汇”,而近山之田易旱易涝,于是就尽已所力,围堤聚水而为塘。
淳熙13年,夏秋连旱无雨,田坂龟裂,庄稼枯槁,颗粒无收,“灾民典质无着,十室九空,嗷声载道”,“禾稻豆棉尽枯无收,山谷之乡有洗儿不得水者,民馑载道,饿殍满野”。王槐目睹乡人生活之艰辛,立即开仓赈灾,无奈僧多粥少,仍支撑不住,百姓嗷嗷待哺,这时,王槐才幡然醒悟说:“是塘不能潴,且有建瓴势广而深之利孰溥焉”。由于原有池塘容量小,且又居高临下,在夏汛期,洪水东奔西夺度,只能任其泛滥,而一遇到干旱季节却又无水灌溉,为防治洪水肆虐,根除旱灾,就要将池塘加大加深非蓄积别无他图。相传:正当蜀墅塘铸建工程紧锣密鼓筹备之时,有一老道人从永康到义乌“自称‘康侯’与公作竟日游,相度地势,筑堤设窦,凿门架梁,说靡不当,公倾心信之”。
王槐也不顾自身年事已高,竟与康侯一道,忘形于山水之间察看地势高低,分析地质状况,共商设计方案。
塘库是农民种水稻的命脉,灌溉资源的保证,尤其在古代,塘库是蓄洪排涝抗旱救灾的主要基地,可正开始筑建之时,却遇上难题,由于建塘之处建瓴而下,势高水大,若用一般土石料修筑溢洪道,定然承受不起,为此,一时陷入窘境之中,正苦于无良策之际,王槐与康侯商定利用飞来山筑堤,倚山凿石作泄洪道,定然坚如磐石,于是就倚飞来山筑主堤,长七十余70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只,东西两堤凿石设斗门,每年汛期“春水涨溢,须大开两旁闸泄之,水势稍平即闭。
据史料记载:相传秦末有三山飞过,随一于此,蜀人来言,蜀国所失即此,由此这座山来自蜀地(四川),难怪后人称之为“飞来山”。此塘名为“蜀墅塘”。完工后的蜀墅塘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周围四山72涧的水全部注入塘中,可灌农田37000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均受其益,于是王槐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蜀墅塘容量之大,在古代也是屈指可数的,岁时蓄泄以窦,田赖以饶。为此,后人乌伤四君子之一陈炳、元代名医朱丹溪、元代名儒金涓、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明代文学范乔、康熙年间义乌知县孙家栋等纷纷写诗作赋,咏颂王槐之无量功德。为纪念王槐,每年春天,当桃红柳绿之际,在蜀墅塘上进行龙舟竞渡,夺标者给予奖励。
庆元二年(1196)七月十五日,王槐无病而卒,享年98岁,葬于蜀墅塘西之原华安山。王槐筑建蜀墅塘“利及万人,恩周邻里”,而被宋理宗皇帝于喜泰四年二月十三日御封为“塘神”,赐额“福惠群生”并以康侯配祀,蜀墅塘水面面积454.83亩,集雨面积达到了24.6平方公里,流灌面积达3万多亩。蜀墅塘以飞来山作为天然屏障,靠山筑坝。塘堤中段的底部建有人工放水的硎井,塘坝东西两砌建有渠道,可以调节库容和泄洪,下游的灌溉分水系统分为三枧九圳,各枧都设堰建坝,开渠引水。蜀墅塘大坝设计结构精妙,主堤选址与飞来山成37度角,以缓解流水对大坝的冲击,大堤为石块泥土夯筑,主里面遍设松木桩,横松木为骨,砌石为堤面,特别是主堤中央底部设计硎井。可以根据下游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功能国内罕见。
主堤东侧为东砌,宽10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处是自然山体岩石,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三枧分别叫做横塘枧、清丝枫和叁枧,后朝又增建了官枧。清丝枧利用天然岩石建筑了数丈高的拦截坝,分筑三条引水渠,并利用水力凿有水碓,828年过去了,蜀墅塘水利系统依然青春不改,灌溉着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绝大多数农田,大部分河道都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每当要放水灌田时,王氏家人都会主持一个特别的仪式,用以告知祖先,同时也是给村民的一个开闸放水的信号。
可惜的是,1958年后在蜀墅塘的下游又兴建了一个小型水库蜀水塘,这让著名的横塘枧没入了蜀水塘中,上世纪80年代,由于建设公路需要劈开飞来山。并将蜀墅塘主堤进行了改建,加葺了石堤和水泥路面,古硎井、东砌等也失去了历史面貌,但西砌基本保留了宋、元时的原貌,保存较好。清丝枧除了在堰坝的三头修建了水闸,其它也保持了宋代的原貌。
王良友,31裔孙,老年协会长介绍:“从现在来讲,八百多年了,实际上解放前,我们都还保存的比较好的,那解放以后,由于上面有个水库建造以后,那么这几十年来下游就由于人为的破坏了,对我们这个村的人就觉得太可惜了,就是尤其现在他们要准备搞一个,如把下面的溪什么要进行改造,那我们也很担心?现在我们也已经向上级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我们要求把以前的遗留下来的土质绝对不能把它人为的破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保存下来,这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的责任。光靠我们这几个人,我们这代这些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希望有部门都重视起来,这个蜀墅塘不光是我们后塘的,也是我们义乌的,也是我们中国很难得的一个水利工程。”
蜀墅塘不光有着系统、科学的古水利设施,其工程形制也与四川的都江堰不同为国内首创,独特的硎井设计,东西砌排洪口设计,堪称为世界山地型水库的始祖,2009年4月,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谭徐明教授考察蜀墅塘后所感叹:“如果蜀墅塘的建造年份超过日本的狭池(日本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那么蜀墅塘将是此类水利模式的世界第一。2010年农历六月初一,蜀塘王氏后裔重雕了王槐神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廷晧考察蜀墅塘并为王槐神像揭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廷晧考察蜀墅塘时指出:“王槐的家族一直管理着蜀墅塘,包括如何调配水、分配水,从他的族谱就可以看到,整个家族对当地水利的贡献,像蜀墅塘这样保存完整的水利工程,在我们国家是难得的,特别是南方这样的农业小水利,蜀墅塘是很典型的一个,甚至它的技术特征,在当时世界上是走在前列的。”
历经820余年风雨,身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蜀墅塘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水利系统,严格的管理维修措施,以及公平合理的放管水制度,都为它能运行数个朝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无疑使得蜀墅塘成为了我们十分珍贵的历史财富。古蜀墅塘水利工程也有望继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后列入我国第五大古代水利工程。
近年来,在蜀墅塘义务文物保护小组成员的奔走呼吁和积极不懈的努力下,蜀墅塘古水利遗址清丝枧、叁枧、来水桥、界井、官枧桥。叁枧桥等已列入文保名录。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古蜀墅塘水利工程乃浙中地区屈指可数的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有望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设立文化遗产的工程,是在全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重量级文物古迹,其保护和发扬将成为浙中社会发展史一份不可复制的耀眼,虽然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但只要以保护为原则,搁置争议,通过民间推动,政府指导,积极沟通,合理规划,古法传承,便完全可以达到各方面的共赢。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