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传统村落雅治街曾眺望过古月桥上往来的商旅,也倾听过古民居里的咏叹;曾亲历过明清商业古道的繁华盛景,也传承下浓郁的商贸文化和久远的人文历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龙溪的溪水与时光一样潺潺流淌,留下如今的雅治街,在与时间的对望中顾盼生姿,演绎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古街深巷忆旧影 商贸盛景尽收眼底
雅治街并不是街,而是一座历经千年的传统村落。它绕水而建,靠山而居,坐落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脚。村前龙溪清泉环村而行,两岸绿树成荫,村后群山上满目青翠,山野绮丽。
行走在雅治街寂静悠长的古街深巷,两旁青砖建造的古旧老宅,还保留着明清年间的风貌,透着厚重古朴的沧桑感和原生态的残旧美。屋角墙檐悄悄探出庭院里的绿叶黄花,鲜红的对联把青砖绿瓦的老宅衬得愈发古旧,悠闲地穿行其中,有沿着时光漫溯的味道。抬头一瞥,只见沿街老宅上那寂寞的美人靠依旧留存,仿佛依稀还能瞧见女子托腮颦眉,满面相思,倚栏眺望,眼眸中满是商贸盛景的情景。长街迢迢,清冷悠悠,似一幅沉寂多年的历史画卷,浸润了古村的千年时光。
雅治街,一个村落以街命名,可想而知这里曾因街而生,依街而兴。古街铮铮越千年,历史上雅治街曾是东阳西南部和永康北部至金华、兰溪、衢州等地的必经之路,作为古道驿站,因其突出的交通区位,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形成了商贾云集的知名街道。
据《赤岸微地理丛书之四雅致古月》一书记载,雅治街古名野墅,以田野筑室而名,究竟始建于何时暂无考证。后来因为设立了集市,村内建了百米多长的街道而称为野墅市。明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全县共有16个集市,野墅市自然也名列其中。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全县发展到29个集市,野墅市继续占有一席之地。清嘉庆年间《义乌县志》中记载着全市有16条街,野墅街也为其中之一。传闻街道两侧挨着酒肆、茶馆、饭店、客栈、豆腐坊、当铺、杂货铺、中药铺等各种各样的店铺,商业繁盛。民国时,废除了何宅、龙回、野墅等三市,野墅市也渐渐被人遗忘,但野墅街一直沿用到民国后期,因当地文化人不断推介而至今演变为雅治街。
现如今,雅治街的街巷格局以古驿道为主街,并延伸出多条支巷,整个街巷结构呈鱼骨状;并以“驿道+水街”的十字主街为骨架,形成两环相扣、内密外疏、网络贯通的街巷格局。通过千年的历史演变与空间更迭,雅治街村已沉淀下了浓郁的市井文化并形成了村落发展的自身逻辑。
时光流转,雅治街千年起伏沉沦尽收眼底,以古月桥为记忆源头,朱氏宗祠为文化内核,以龙溪和驿道为空间载体,串联起雅治街的历史脉络,这是一条因驿而起、因商而兴的见证之路,又是一条拱桥精湛技艺的展示之路,也是一条朱氏宗族沿袭发展的传承之路。结合文脉不同区段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同时注入新时代新趋势下的业态功能,一条古街连接起过去和现在,担负起历史文化复兴的重任。
古建老宅寻旧事 耕读乡风一脉相承
在雅治街流连,踏着被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抚摸着被风雨冲刷的斑驳墙体,池塘边树影婆娑,倒映着蓝天绿树,村中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黑瓦白墙,飞檐翘角,次第而列。推开吱呀作响的老木门,细窥每座古建背后的尘封往事,都渗透着村民的生活百味,传颂着耕读传家、忠义守信的朱氏精神内核。驻足深思间,雅治街村正用细细流淌的千年时光,向来人讲述着那些从晴耕雨读的生活模式中崛起的村庄历史。
据介绍,目前雅治街村内历史遗迹共43处,其中已定级及挂牌的历史遗迹28处。主要分布在雅治街古道两侧,集聚度较高。在已定级的历史遗迹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古月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朱氏宗祠是雅治街村特有的建筑之一,这座中西合璧的洋房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48余平方米,前后三进五开间,有主屋25间,一个大天井和两个小天井。重修于1936年,门厅前檐墙有西洋化风格,正立面有罗马柱门墙,第二、三进五开间五架抬梁结构,明次间四柱九檩,梢间用中柱,穿斗结构,60根7米长的石柱伫立其中。2005年祠堂重修时,向各地学者和书家征集了76副对联,镌刻在石柱上,整个祠堂仿佛是一座书法对联陈列室。宗祠内有两座泥塑像,供奉的是当地朱氏祖先、东晋名将朱礼夫妇的雕像,上面挂有金威将军的牌匾。朱氏宗祠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文物价值较高。
与朱氏宗祠一样,翰林第、朱献文故居、芝玉堂等古建筑,既是朱氏一族辉煌成就的历史见证,也是雅治街耕读文化的物质载体———驻足在翰林第门前,门额上“翰林第”三字似犹存墨香,提醒着朱氏后人不忘立身之本;怀古于朱献文故居前,在“入孝出忠”四字中感受家国情怀;徜徉在芝玉堂正在修复的残垣断瓦间,品读于左右两侧门额之上的“朗润”“安和”字样,不免惊叹古代贤达治身齐家的美好追求……这一座座古建筑,像一位位饱读诗书的老者,安详、睿智、不疾不徐;也像极了一本本厚重的读本,斑驳了的书角,却在每一页诉说着它的荣光与传承。
历史的遗存仍旧焕发光彩、传承的文化也正被朱氏后人悉心捡拾珍藏。2018年,在朱先新、朱建林、朱献荣等乡贤的号召下,雅治街村民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寻访历史、追怀先人,自发编写《雅治街村志》一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再现了村庄的光荣历史以及千年来一脉相承的耕读乡风。
“本书的问世,有助于全体村民去认识这个古老村庄的诞生、发展历程,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从而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祖辈们所奉行的优良传统和村庄灿烂文化。”诚如村志编委会在《雅治街村志》编后记中所写,这本凝结着朱氏后人心血的书,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记录村庄的沧海桑田,以最动人的情感见证家乡的变迁。新时代雅治街的耕读乡风随着村民跃动的笔迹以及疾走的脚步,随着四季的风雨润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古月龙溪念旧情 精神图腾重焕新生
往雅治街村西边行进,出村不足百余步,可见细瘦的龙溪从村旁蜿蜒而过,流至拐弯处,一脉暗色的弧线横卧其上,这便是历经八百余年沧桑岁月的古月桥。
这座凝聚着古代工匠巧夺天工技艺的古朴拱桥,几乎是雅治街人的精神图腾。它静静屹立在村庄一隅,任风吹雨打,自岿然不动,见证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雅治街人的生活印记和人文情怀。
古月桥建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桥顶南侧石梁上刻有“皇宋嘉定葵酉季秋闰月建造”可兹为证,是我国迄今可考最早出现的折边拱桥,是现存宋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肋骨拱拱券结构石拱桥,是浙江省内跨径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
这里是东阳行至金华古道上商运节点,源源不断的商品经由此桥跨过龙溪,流通往四面八方。可以说,外观不甚张扬的古月桥,曾在从前车马慢的时光,见证着雅治街村繁盛的商业贸易历史。如今,古月桥旁相传由徐侨植下的香樟树,已长成为一棵蓊郁的大树,四通八达的粗壮根须有力延伸,勾连起一段段由历史尘埃积淀而成的厚重时光。
2018年11月17日,古月桥的修缮完成,为雅治街的古村新生之路注入了勃勃生机。从勘查研究到编制方案再到进场施工最后到成功验收,在跨越四年的时光里,一群来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修复工匠们,集结在此地,进行着日复一日地精雕细琢,渐渐恢复着古桥的曾经风貌。
“秉着对古月桥主体结构不做扰动,尽量做到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持其原有结构特性的原则,我们开始进行了这项工程。”作为古月桥修缮工作的主要施工方,义乌宏宇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道,当古桥临至风烛残年的孤老阶段,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桥石开裂、桥身歪闪、桥台沉降、桥体风化等“病情”,种种自然和人为毁损因素的叠加,导致古月桥整体性非常脆弱、随时面临坍塌风险。
以匠心唤醒文物的重生之旅,在修复团队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中展开。在对桥台、桥基进行勘探、加固的基础上,通过用相同的石材撤换已严重断裂的纵肋条石和横锁石以及采取注浆补强加固石梁、石板等举措,纠正因脱榫或石质风化而导致滑闪和移位的现象,成功完成对桥身的纠偏、加固。针对桥面石的恢复,修复团队先揭除桥面石,在其中间层加铺防水材料,以防雨水下渗,并依原样在桥面满铺石板,并对从桥身内部生长出来的植物根系进行清除,科学整治了古桥的安全隐患、恢复其原有风貌。
而古月桥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也因其秉承“预防性保护”的思路,将保护古月桥的价值内涵作为根本目标的创新实践,最小干预始终以保护古桥的价值内涵而获得了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特别推荐项目。
如今,修缮一新的古月桥,似停泊在雅治街古村与现代文明交汇港湾的船只,带着沧桑岁月的厚重,从古宋朝驶来,航向新时代。
- 没有相关新闻!
①义乌乡村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义乌乡村在线”或“来源:http://www.ywxc.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